性热;味辛;归心、脾、胃、肾、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禁忌: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干姜,又名老姜片等,系生姜的宿根挖出后洗净杂质切片晒干或微火烘干而成。被中医称为“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性味辛,热。入心、肺、脾、胃经,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脾胃之阳,兼能温肺化痰,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病。金代名医张元素对干姜是这样评价的:“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日: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这是对干姜的临床应用言简意赅的总结。

●干姜的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温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若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如理中丸。

回阳(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干姜主要归心,能振心奋阳气,改善脉息欲绝之证,故谓之回阳通脉。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温肺化饮,用于痰饮咳嗽,类似于生姜,但较生姜作用强。干姜、生姜均可温中,但干姜强于生姜,生姜长于止呕,干姜差,温肺化饮干姜强于生姜,生姜能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而干姜能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辅药。用于寒饮伏肺,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本品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常与麻黄、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证,以炮姜与其他止血药同用,也可单用干姜炒黑存性为末,米汤调服。

味辛;性热。

《本经》:味辛,温。

《别录》:大热,无毒。

《药性论》:味苦辛。

入脾、胃、肺经。

《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干姜的作用

(一)中药干姜的应用

用于脾胃寒证。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散中焦寒邪,以健运脾胃功能。故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的寒证皆宜选用。治脾胃寒证,可单用,如《外台秘要》以本品研末服,治脘腹卒痛;也可与高良姜、吴茱萸、花椒等温中散寒药配伍。若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吴茱萸等温中降逆止呕药配伍。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呕吐泄泻,常与补气健脾药配伍,如《伤寒论》理中汤,以之与人参、白术等药同用。

用于亡阳证。本品辛热,能温心回阳以通脉。治阴寒内盛,心肾阳衰,或大吐大泻,阳气衰竭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每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并可降低附子的毒烈之性。如《伤寒论》四逆汤,以之与附子等药同用。

用于寒饮咳喘。本品辛热,入脾胃肺经,既能温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而痰饮可化,又能温运脾胃,以去湿浊,可绝生痰之源。故常用治寒痰水饮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喘息者。多与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品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以之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药同用。

(二)鉴别应用

生姜性温味辛,行于发散,又能温中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证。

干姜辛散之性已减,偏于治疗里寒之证,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

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长。

干姜与附子同用,可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古曰“附子无姜不不热”。但干姜偏温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三)药理作用

药理实验实验表明具有兴奋豚鼠离体肠管、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脏呼吸中枢、兴奋心脏、抗组胺、抑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干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有抑制倾向,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同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较单用为强,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姜的多种成分都有中枢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和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干姜浸剂0.25/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先出现一过性升压作用,然后出现降压作用,并能增强心房自主活动。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和半夏浸剂联用时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与此有关。但亦有报告指出,干姜水煎液(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消炎痛型胃溃疡无抑制作用;而炮姜(干姜饮片经砂烫炮制而成)水煎剂(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消炎痛型胃溃疡无作用。

4、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浸剂和姜烯酮灌胃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无明显作用,姜烯酮剂量增加1倍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强度弱于消炎痛5mg/kg的作用。   

5、抗缺氧作用

干姜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长常压缺氧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也能延长断头小鼠所致急性脑缺血缺氧后呼吸维持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仅有延长倾向,对小鼠低温存活时间无影响。

6、其他作用

干姜水提取物和干姜挥发油灌胃能明显预防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干姜水煎液(10mg/ml)有延长凝血时间并使纤维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干姜浸剂对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诱发的蛙呕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煎剂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作用。

7、对心血管及呼吸中枢

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兴奋作用。

8、抑菌

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干姜的食用方法治病验方

用于脾胃阳虚而出现里寒证,症见积食不消,呕吐清水,大便稀,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如果治脘腹冷痛,则用炮干姜,高良姜各等分,为丸。如果治干呕,吐清水,则用半夏,干姜各等分。为末。如果治脾胃虚寒,症见食少呕吐,泄泻腹疼,则用人参6克,干姜S克,甘草6克,白术9克,炼蜜为丸。

用于肺寒,痰饮内停之咳嗽证,则用茯苓12克,甘草6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用水煎服。

用于女性虚寒崩漏,则用干姜6克,熟附片6克,白术12克,黄芪12克,山萸肉15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茜草9克,陈棕炭9克,用水煎服。如果治虚寒性痛经,产后腹疼,经常和附子,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等同用。

呕吐:半夏9克(洗),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6g。上述药材加水ml,煮取ml,去渣,再煮取ml,温暇ml,每天3回。

消化道溃疡:干姜12克,白芍15克,陈皮12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干姜养生粥暖和脾胃、散寒止痛

干姜1至3g,高良姜3至5g,粳米g。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干姜陈皮花茶温中暖胃

干姜3g,陈皮5g,花茶包一个,水ml。把水加入锅里煮沸后,加入干姜,陈皮再煮约5分钟后,滤渣取汁;将花茶包置于杯中,用煮好的药汁冲泡。

干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瘦)克,干姜30克,盐1克,大葱3克,花椒粉1克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即可。养生功效:1、温里,散寒,补虚。2、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下肢浮肿;泄下量多;月经后期小腹发凉等症。

温肺粥

材料: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克。

做法: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养生功效:温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姜茶饮

材料:干姜3克,绿茶3克

做法:干姜(切丝)、绿茶用水煎浓汁。

养生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姜枣红糖汤

材料:干姜5克,枣(干)15克,赤砂糖30克

做法:

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

大枣、干姜,加红糖煎汤服。养生功效:可暧宫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经。

●生姜与干姜有何区别

不少人对生姜都很熟悉,现在市场上卖的不是子姜就是生姜,即种了一年就采收的新鲜的姜。而干姜在市面上比较少见,这种姜也叫做母姜,通常是发过两次芽,生长了三年的姜。

从生姜和干姜的生长特性来看就可知晓,生姜的味道是比较直接和辛辣的,而干姜在地下埋了三年,其气味是比较浑厚的。这种特性导致了两种姜在中医方剂里出现了不同的应用。

生姜:发散作用较强

有人感受风寒感冒时,老人家总会说,喝点姜糖水就好了。煮姜糖水时所用的就是生姜。由于生姜的生长期只有一年,其辛味比较完整,所以驱动的作用很强,能畅通经络中的浊阴积滞。故此当感受风寒,尤其是出现头重、鼻塞、四肢倦怠的时候,喝生姜红糖水是很有效的。

另外,还有一个以生姜为君药的代表方,即吴茱萸汤。这个方剂是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等与“痰饮”有关疾病的,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络被“水气”所阻。中医师认为,现代人很多疾病都与“水气”有关,即通常说的湿气,尤其是在南方,十个有八个是体内有湿的。因此,这种时候,中医大多会在方剂里加上生姜这味药,用以发散水气。

干姜:重在温煦

如果我们把生姜比喻成一把烈火,那么干姜则是不见明火的木炭,能够慢慢加热却不会让水分散失得那么猛烈。例如有一道用于急救和治疗危重病症的方子“四逆汤”,这个方剂用的是甘草、干姜和附子。

为什么要用干姜而不是生姜?中医师解释说,一般危重病人自身的气血疏导系统很虚弱,如果用发散作用很强的生姜,能够帮助甘草和附子的药效迅速到达病灶,但是病人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猛烈的冲击而加重病情。因此,换成温化作用见长的干姜,能够让药效缓慢而有效地在体内挥发,正邪的冲突就不会太激烈了。

生姜治胃、干姜治脾

我国民间有“生姜治胃干姜治脾”的说法,然而中医师认为不能只从字面上解释,以为胃病就用生姜脾病就用干姜,这其实是比较片面的。

祖国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胃属于腑而脾属于脏,两者在经络上是互为表里的,脏属里而腑在表。生姜比较发散,其药效在表发挥得较为彻底,所以治疗腑病较强,对于脾胃二者来说,更偏向于治疗胃病;而干姜比较缓和,其药性能够慢慢渗入“里”,即脏病,所以对脾的影响更大。

但是,其实这两种姜都是能够温中散寒的,“温中”就是温煦中焦,脾和胃都属于中焦,很多脾胃疾病都会考虑用姜,只不过以病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姜而已。

夏季吃姜最好吃干姜

许多人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由于夏季比较潮湿,很多人会受到湿气侵扰,出现犯困、失眠、抑郁、懒言少语等症状,这时,可以适当食用姜来调理,而且最好选择温和的干姜。

一些人吃了比较滋腻的补品,以此来提高身体免疫力,例如固元膏、桂圆、熟地等等,此时也最好配合吃一点干姜来温化。就像树的蒸腾作用一样,没有给足够的阳光的话,你喝下去水都化不了,整个腠理津液不能开达,所以需要干姜从中焦温化。

经常夏季犯困的上班族,可以买一些干姜片和红茶一起冲泡,常喝这种姜茶可以提神暖胃,对调整亚健康状态也是有好处的。

赞赏

长按







































白芷粉面膜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zz/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