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凉是中医的症候之一,胃是指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部位。凉是指局部的温度低。胃凉是指病人感觉上腹部(即胃脘部或胃口)发凉,惧怕寒凉刺激或食生冷之物引起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不适,甚者触之胃脘部局部皮肤温度低于正常。

胃凉可见于胃脘痛、痞满等多种脾胃病证之中。目前,尚未见对本证的直接论述。虽然历代医家关于胃寒、寒邪犯胃、脾胃虚寒的论述相对较多。但是,多数医家都认为:胃凉、胃部怕冷即是胃寒,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余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发现,胃凉并非都是胃寒,导致胃凉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第条中提出少阴病阳郁不伸的四逆散证为胃凉证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金元医家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明确指出了“病热甚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尤在泾在《金匮翼》对此也有明确论述:“恶寒有阳虚阳郁之异,阳虚者,宜补而温之;阳郁者,宜开发上焦,以开阳明之气,丹溪所谓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是也”。综上所述,相关医籍只是对真寒证、假寒证或真热假寒证进行了论述,但对胃凉仍缺乏系统性认识。

目前的中医内科教材大多把胃凉这一病证归属于脾胃虚寒,认为:遇寒加重,喜按喜暖,喜热饮食者属虚寒。许多患者在就诊时,未曾诊病就谓“我是胃寒”,而个别医师也据此认定为胃寒。究其原因是因为胃部怕冷、遇寒加重、得热则轻、喜热饮食。

余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胃凉的病因有气、瘀、湿、寒、热、虚6种;究其病机可谓虚实两端,其虚证为脾胃虚弱,虚寒内生,机体失于温养所致的脾胃虚寒证,此乃真寒证;其实证一为寒邪客胃,寒伤胃阳所致的真寒证,二为因阳气郁阻不达,胃脘失其温煦而成的阳郁之证,此为假寒证,包括气滞胃脘、胃络瘀阻、湿阻中焦、胃热炽盛证。若阳郁日久化热,便形成了真热假寒之证。当前由于病因病机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因气(气机郁滞)、瘀(瘀阻胃络)、湿(湿热中阻)、热(胃热炽盛)所导致的胃凉更为常见。尤其在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中,如果按照胃部发凉,遇寒加重,喜按喜暖,喜热饮食者属脾胃虚寒,那么临床上将少有热证可言,在临床上脾胃系统的常见病证如:胃痛、痞满等,很少有哪个病人胃部不怕冷的,也很少有病人自述,胃部遇冷反而舒服。因此,胃凉的治疗应详查病因,针对病机,根据临床证候分型论治。

1、气机郁滞

1.1临床表现 胃凉,胃脘怕冷或伴手足不温,胃脘痞满、胀满,嗳气频作,得热则轻、喜热饮食,症状时轻时重,纳呆,烧心,进食后则嗳气更甚,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滑。

1.2证候分析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内养以暖胃腑故见胃脘发凉。气机内结,阳不外发以温肢体,则见手足不温。胃气壅滞,失于通降,故见胃脘痞闷、胀满、嗳气等证。

1.3治则 疏肝理气,开郁和胃。

1.4方药 四逆散加减:

药物常选用:柴胡、芍药、八月扎、枳实、黄芩、广木香、香附、青皮、白梅花、香橼、当归。

2、瘀阻胃络

2.1临床表现 胃凉,胃脘怕冷胃脘满闷或疼痛,痛有定处,按之加重,痛处喜温怕冷,甚至吃水果也需用热水加温,胸满口燥,夜间加重,或低热,或胃脘部有抽缩感、针刺感,舌质紫黯或青紫,或有瘀斑,脉涩。

2.2证候分析 胃乃多气多血之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机阻滞,湿浊中阻,日久皆可入络,胃络不通,而成瘀血之证,则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舌质紫黯或青紫,或有瘀斑,脉涩。血行不畅,影响阳气敷布,可见痛处畏寒喜暖,《血证论》中说:“瘀血在此,伤荣气则寒”即是此言。

2.3治则 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4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药物常选用:生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当归、川芎、延胡索、桃仁、枳壳、柴胡、广木香。

3、湿热中阻

3.1临床表现 胃凉,胃脘怕冷胃脘局部发凉,甚至在盛夏也在胃脘增加保暖措施(如戴肚兜),堵闷,嘈杂,口干,口苦,纳呆,恶心或呕吐,头重身重,或有低热,小便黄,大便不爽或便溏,舌黯红或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3.2 证候分析 湿热壅滞胃腑,阳郁不达,致胃脘局部发凉。湿热阻滞气机,胃气郁滞,致胃脘堵闷,嘈杂;湿性黏滞,滞于胃腑,湿滞难化,则见纳呆,恶心;湿性重着,困于脾土,不能濡养四肢肌肉则见头重身重等;热邪耗伤阴液则见口干,口苦。

3.3 治则 化湿清热,理气和胃。

3.4 方药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药物常选用:酒大黄、黄连、黄芩、石菖蒲、郁金、厚朴花、半夏、茵陈、连翘、芦根、白豆蔻仁、生薏苡仁。

4、胃热炽盛

4.1 临床表现 胃凉,胃脘怕冷胃脘怕凉、痞闷,或伴隐痛,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咽喉堵塞感或伴疼痛,或牙龈肿痛,口腔溃疡,或心烦不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或滑数。

4.2证候分析 热邪内郁,胃络阻滞,阳失温煦,正如《金匮要略》所言:“极热伤络”,其理在于热邪损伤胃络,络脉转输经气经血的功能发生障碍,气血郁闭其间,阳气失于敷布温养。“气有余便是火”,胃腑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故见口干,口臭,牙龈肿痛,心烦,便秘等症。

4.3 治则 清胃泄热,和胃降逆。

4.4 方药 清胃散加减:

药物常选用:石膏、生地、当归、牡丹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防风、沙参、麦门冬。

5、寒邪客胃

5.1临床表现胃凉,胃脘怕冷胃脘疼痛,胃凉如冰,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5.2证候分析寒凝胃脘,气机阻滞,则胃脘疼痛;寒邪伤阳,胃阳被遏,不能外达,故胃脘凉如冰;寒得温则散,故得温痛减;遇寒则气收更甚,故痛势加剧。

5.3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5.4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药物常选用:高良姜、香附、吴茱萸、黄连、紫苏、乌药、陈皮、木香。

6、脾胃虚寒

6.1临床表现胃凉,胃脘怕冷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食后缓解,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6.2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隐隐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食后缓解;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为虚寒之象。

6.3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6.4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药物常选用:黄芪、桂枝、党参、白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茯苓、白术。

总之,胃凉或为寒邪客胃、脾胃虚寒所致的真寒证,或因热毒、湿热、血瘀、气滞等阻滞络脉而致的假寒证。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病的病因病机也发生了变化,胃病疾的病谱也随之变化,胃凉之假寒证在临床就诊患者中已占较大比例。因此,医者且不可仅凭患者胃脘怕凉、怕风,恶寒喜暖,得热则舒等症状而辨为真寒证(包括实寒和虚寒)。而应将患者的舌质、舌苔及脉象、二便情况等综合起来进行辨证分析,去伪存真,找出真正的病机所在,治病求本,以免失治误治。

猜你喜欢:

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最奇葩的教育——中医

为什么说真正的中医一定在民间?

西医永远不可能治好你的病,救你的只能是中医!

中医兴则中国兴,中医亡则中国亡。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成科学前沿!

不为人体科学研究运动平反,天理不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cd/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