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抗日战场的忠县人——谨以此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陈仁德

忠县自古以来就不乏喋血沙场的勇士,巴蔓子、严颜、甘宁、秦良玉,无一不是光照千古的忠勇之士。这些先贤的忠勇之气长期以来已经融入到忠县人的血液中,成为忠县人的主要人文特征。当神圣抗战爆发时,大量的忠县人义无反顾的告别家乡父老奔赴前线,像他们的先贤秦良玉一样,去抵御外敌入侵,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他们的慷慨悲壮,一点不比先贤逊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续写了忠县人的忠勇。据先祖陈德甫所纂《忠县志》(民国版,下同。)载,“忠县自抗战以来,截至三十四年(年)止,出征士兵计名”。其中民国三十四年出征名,为年度最少,大概是抗战已经接近尾声;民国二十八年出征,为年度最多,当年国家下达忠县的征兵计划是,结果竟超过了人,大概是抗战最艰苦之时。当时全县共有“户,男丁,妇口,男、妇共丁口”。我约莫估算一下,全县男丁除去未成年和超龄者,适龄青年应不会超过四分之一,即,而出征士兵竟达名,差不多三分之二。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小小一个忠县,八年间共有名应征入伍奔赴前线为国效命。这个数字精确到个位,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绝不是忠县人奔赴抗战前线的总人数,因为,在抗战开始前,忠县已经有不少人参军,具体数字已经无法考证,但总数超过四万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忠县的热血男儿们一批又一批告别家乡出川抗战时,场面有多么悲壮,气氛有多么凄惨,正如杜甫在《兵车行》里描述的那样,“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忠县出征将士在抗日战场上究竟牺牲了多少?《忠县志》所列《忠县出征军人阵亡及病故姓名表》中仅有名,显然不是全部。其按语称:“忠县自抗战以来,截至三十四年止,出征士兵计三万九千一百八十三名,阵亡或病殁者当不乏人。惜县无真确统计,无法采访,兹仅就优待委员会交来清册造表如上。计士兵三百二十五名,军官则渺不一见,姑志之,以俟未来。”众所周知的是,出川抗战的将士大多数都战死沙场,生还的只是其中很少部分。照此推理,忠县的四万忠勇之士,大约有三万多人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了。他们的忠骨化为尘土,他们的忠魂游荡在天涯无法返回故乡,他们最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他们的身后,是数以万计的寡妇和失去儿子的老人。然而,正是千千万万个和他们一样的忠勇之士慷慨赴难,才使得中国免遭亡国灭种之辱,使得中国最终获得胜利。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更没有理由侮辱他们,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把他们的丰碑永远树在我们的心上。二在无数战死沙场的忠县人中,只有很少人的事迹被记载下来。《忠县志》在《忠烈》中仅为三位立传。《郭寿极传》略云:郭寿极,逸其字,邑属黄龙场人也。初以川东南团务学校卒业。授警备师手枪营副营长职。……二十六年,倭兵入寇,编充陈鸣谦师部第九连连长,驻南京。当寇入城时,寿极且战且退,未折一兵。嗣在第三战区安徽之繁昌、铜陵、南陵、石城、贵池、东流、至德及江西之鄱阳湖口等处,与倭寇大小五十余战。江窑之役,率本连御倭寇三倍之众,士兵伤亡五十余人,己胸部亦受伤,鏖战三日夜不退,卒将敌击溃。以功受陆海空乙等奖章。升一四八师营长。三十年秋,倭陷温州、宁波等处,寿极奉调增援,克复温州,仍回驻鄱阳、至德。三十一年三月三日,复调赴前线,接任第一营防务。午后抵澄沧园,部署甫定。汉奸乘新旧交替、防范未周,引寇黑夜间道窜入,黎明直达营部。寿极退已数百丈,回顾伤亡人众,大愤。率数人反冲入寇阵,犹手刃寇兵,卒以寡不胜众,为敌所虏。汉奸劝之降,寿极大骂曰:“汉奸卖国,要杀便杀,岂能降耶!”遂壮烈成仁。其妻林氏亦受伤,见夫惨死,即吞金戒,迨本营救兵至,击走寇兵,医院,数日亦亡。忠勇节烈,夫妇两无愧矣。寿极得年三十有六,无后。初,其父屡函促归另娶,寿极均以“现役军人,请假不准”,且以“日军未灭,何以家为”对。其忠于职守如此。每月至简有家书二缄,除安慰亲属外,于抗建诸端,恒多慷慨激昂语,近犹存其家,足以昭示来者兹云。我每次读到上述文字,都为之回肠荡气热血沸腾。郭寿极本已脱离险境,“回顾伤亡人众,大愤。率数人反冲入寇阵,犹手刃寇兵。”他是放弃了生还机会而自投险境与日军拼杀,何其悲壮。读至“要杀便杀,岂能降耶!”便想起两千年前的忠县先贤严颜将军面对死亡大叫:“吾州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郭寿极之忠勇足以与严将军后先辉映也。郭寿极的妻子林氏亦是节烈之女,吞金自尽以追随夫君与地下,实有古君子之风。另有两传一并附录于后以志不忘。《沈鸿传》:沈鸿号士鸿,少入忠中校,学行最优,旋毕业日本士官校。归国值中日战起,隶中华队三十四队炮兵科,往来齐鲁、江浙间,作战有功,升炮兵第一旅一团一营一连连长。湘北第一役,督守洞庭湖营田要隘,首当寇冲。敌由湖口水陆猛袭,连兵伤亡殆尽,鸿犹力战不退。已而身受重伤,医院不治,越日殉国。葬长沙浏阳门外五里牌。在战中屡与家属信,誓以身报国。后复将所有书籍、文件、衣服,悉寄归以作记念。若预知必死然,而后卒成其志。年仅二十有四,壮哉。《谢效鑫传》:谢效鑫号北亭,县属三汇乡人。幼好勇勤读,民十二年投笔从戎,积剿匪功,擢至营长。经郭军汝栋送受庐山中央军官训,出任团长,效志党国。七七事变,与倭寇辗转疆场,不下数十战,屡奏捷音,其胆识实有过人处。民二十八年湖口之役,敌机轰炸,北亭竟以身殉。此三烈士是三万忠县英烈之万分之一,然而其忠勇悲壮,已足以感天动地。

因为喜爱文史的缘故,我从青年时代起就留意忠县的抗战老人,先后采访过马千毅(士宏)、萧家义、谢树槐、李熹、成觉非、黄茂学等多人,得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的抗战史料。今年5月,我又再次赴成都采访了已经岁的抗战老战士马千毅先生。他们都曾经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以马千毅先生为例。马千毅在年“七七事变”后两天就开赴上海准备作战。之后仅一月,抗战初期的最大会战——上海会战打响了,从这时起,马千毅除了少数时间回后方整训外,一直都在前线奋战。他先后参加了上海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宜昌会战、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常德会战等六次大会战。每次会战都是极其惨烈的,能够参加一次就算英雄了。马千毅虽然岁高龄,但是讲起抗战就慷慨激昂,像年轻人一样。他的故事太多,仅举两例即可见一斑。年5月28日,石牌要塞保卫战进入高潮,时任国民革命军18军18师5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的马千毅率部经过柳林河谷,与日军一个步炮联合大队猝然遭遇。马千毅立即指挥抢占高地,据险阻击。当时双方都在峡谷里,没有退路,只有死战。他派出通讯班长去向团部报告军情,坚守以待援兵,命令全营战士不能后退一步。激战中,副营长下巴被打掉了,当场牺牲,只剩下他一个人指挥。日军在对面山坡上架起机枪扫射,子弹雨点一样飞来。嗖的一下,一颗子弹擦着马千毅的额头飞了过去。当时他正扭头,要不就没命了。由于战斗非常紧张,他全神贯注指挥作战,根本不知道受伤了,额头上的鲜血往下流,还以为是汗水。旁边的卫兵惊呼,营长,你受伤了,他才知道。他叫卫生员把伤口包扎起来,继续指挥战斗。直到第二天援兵到来,两面夹击将日军击退。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伪军20多人、生俘日军二人,三营也牺牲中尉排长以下20余人,受伤40余人。如此惊心动魄,与死神擦身而过,生死只在一扭头之间。我在成都采访时,马千毅先生指着额头说:“你看,这里还有伤痕呢。”本人年5月在成都采访岁抗日老战士马千毅(士弘)同年底,马千毅参加了常德会战。12月14日中午,他率部到达易家坪,听见山上庙内有哭叫声。他冲上去观察,见庙里火光冲天,庙门被人用横木钉死。他命令迅速打开山门灭火。入内查看,见庙内两廊墙根下有不少中国年轻妇女。寒冬腊月里,有的穿日本军大衣或军上装,有的仅穿一件单衣,有的穿军胶鞋,还有赤脚的,蓬头垢面,状极凄惨。经细问才知道这些妇女有的是日军从常德、慈利、临澧、桃江、汉寿等地带来的,有的是日军败退时沿途搜抢来的。最初有多人,在押解过程中有的夜间逃跑了,有的生病被丢弃了。多华里走了半个多月,到易家坪附近,只剩八九百人。因中国军队追击迫近,日军见不可能全部带过江去,竟将不能走的妇女关进庙子,意欲烧死。幸亏马千毅率军赶到救下她们。经清点,获救妇女有人。马千毅解救了名即将被日军掳为慰安妇的中国年轻妇女,功莫大焉。他亦终生引以自豪。说到抗战的惨烈,马千毅说:“坚守常德时,我们师0余人,打倒只剩几十个人。抗战胜利后,全军发放胜利慰劳金,要根据军阶和服役年限计算金额。我从各连报上来的官兵花名册中看到,从年参加上海会战开始,多人的团,经历八年抗战后,尚健在的仅存28人。这28人还包括我在内。中国抗战胜利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说到抗日战场上的忠县人,最不能遗忘的就是罗广文将军了。罗广文将军是忠县人在抗战中军阶最高也是战功最卓著的人。当马千毅于年7月奔赴上海备战时,年方32岁的罗广文就已经是18军14师42旅少将旅长。在上海会战中,14师在罗店与日军血战,面对的是日军松井石根指挥的13师团。双方在罗店绞杀成一团,喊杀声、惨叫声,枪械的撞击声响成一片,死伤无数,阵地反复易手。14师旅少将旅长蔡炳炎亲自冲锋,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壮烈殉国。罗店再一次被日军占领。关键时刻,罗广文42旅奉命增援,他指挥83团担任主攻,79团迂回到敌人背后,形成前后夹击态势。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夺回了罗店。但是,日军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罗店又落入敌手。为了争夺罗店,伤亡惨重,双方各死亡0多人,整个罗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83团的官兵最后只剩下12个人,4连和7连坚守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没有一个人后退。48团在战斗中阵亡团长一人、营长两人,24个正副连长中阵亡19人,正副排长阵亡37人,士兵伤亡余人。日军对罗店心有余悸,称罗店为“血肉磨坊”。罗店之战当时轰动世界,成为全世界新闻聚焦的地方。罗广文在罗店之战中运用了他发明的“罗小刀”,给予敌人重创。“罗小刀”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广文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在学校练习劈刺时和日本同学比赛十有九输。因此他知道日本军队的劈刺技术是一流的,如果在战场上拼白刃战,中国人要吃亏。于是他在宋哲元29军士兵背上都背一把大刀的启示下,把大刀改成一把小尖刀。这种小尖刀长15公分,平时插在绑腿内也无碍行走,战斗到近身肉搏时却能发挥大作用。尤其是双方扭成一团搏斗时,顺手抽出小刀向敌人用力一捅就行了。因此,罗广文在他所编写的士兵必读的《血的教训》中,把使用小刀的技术,包括白刃、抱滚、小刀连接起来加以程序化,成为42旅士兵必修的技术。在上海会战中,“罗小刀”频频奏效,令日军丧胆。战斗结束后,军委会特别嘉奖了42旅旅长罗广文发明的“罗小刀”。罗广文将军指挥过许多大战,但最值得骄傲的是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年5月,日军为了消灭中国军队在宜昌正面的有生力量,进逼陪都重庆,向长江石牌要塞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国军第18军奉命守卫石牌要塞,成为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当时罗广文任18军副军长兼18师师长,守卫石牌要塞右翼的牵牛岭。日军是由第39师团步兵指挥官野地嘉平率领的两个半联队组成的野地支队,其中第68联队为右翼第一线攻击部队,第联队作为左翼第一线攻击部队发起进攻。激战至25日,日军第一线部队突破偏岩的18军阵地,渡过卷桥河,猛攻石牌要塞。此时作为第二线的日军第联队和第联队各一部却在攻击牵牛岭的罗广文18师阵地时遭到猛烈阻击,不仅没能攻克牵牛岭,反而于5月27日进至牵牛岭下的柳林子村时被18师的构筑的隐蔽地堡所包围。日军联队第1大队、联队第1大队、以及一个山炮兵大队,共约余人,由联队长长野荣二指挥。18师师长罗广文此时大胆作出全歼这股日军的决定,他指挥部队投入攻击,与日军在牵牛岭附近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手榴弹、迫击炮弹向日军阵地上轰然倾泻,。生性勇猛的罗广文打红了眼,在战斗最关键时手提轻机枪亲自扫射督战,日军被压迫在山谷和山腰之间。激战至28日,日军第联队第1大队长广濑义福被击毙,第联队第1大队长野口重义重伤,余名日军大都非死即伤。第联队长长野荣二急向野地支队主力求援,他在求援电报中说:“我们部队受到极其惨重的损失,如果再不来救援,我们已经做好军旗焚烧和玉碎的决心。”野地嘉平见状急遣步兵第68联队拼死救援,才将这股日军残部带出包围圈。5月28日,日军第68联队和第联队向石牌要塞正面发起攻击,在八斗方、大朱家坪、小朱家坪附近展开激战。幸运的是,日军的二线部队在之前牵牛岭战斗中遭到第18师的歼灭性打击,第68联队因此奉命救援,而仅靠第联队是无力继续夺占石牌要塞的。战至5月31日,野地嘉平被迫作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石牌保卫战至此以第18军得胜而告终。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对抗战中期的战局起到了振奋士气的作用,有的报纸甚至以“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来予以形容,其战略意义自是非同小可。战后,陈诚、方天、罗广文、胡琏等四位战将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罗广文更是以重创日军而升任18军中将军长。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最高奖,获此奖的人都是国之栋梁,自民国建立到石牌保卫战,仅几十人而已。家乡忠县为祝捷庆功,给罗广文将军赠送银盾一面。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石牌保卫战中名气最大的是11师师长胡琏而非罗广文。其实纵观整个战局,位于右翼的18师不仅能够坚守住现有阵地,更将进攻的日军压迫包围在山谷间予以重创,这是日军主力不得不返回救援,并放弃对石牌主阵地进攻的关键原因。事实上罗广文指挥的18师才是阻止日军攻势的最大功臣。五中国最终打败了日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最骄傲的时刻就是接受战败国日本的投降。曾几何时猖狂之极不可一世的日军,不得不恭恭敬敬的向中国政府交出所有武器,并在投降书上签字。让忠县人足以自豪的是,抗日战士、国军新六军14师军械处中校主任忠县老乡韩灿如亲自参加了在芷江和南京举行的受降仪式。8月15日本投降那天晚上,韩灿如正在湖南芷江看京戏,忽然传来喜讯说日本人投降了,大家都狂欢不已。美军长官对着天空开炮说,敌人投降了,这些炮弹我们也不拿走了,就当放鞭炮。过了几天日军派员乘飞机来洽商受降事宜,飞机上挂一块很大的白布,表示投降。芷江受降后就是9月9日更为盛大的南京受降,韩灿如提前就飞到南京。他住在四川北路,对面就是日军冈村宁茨的总部。韩灿如负责南京市区的日军缴械。日军把武器收拢擦干净,集中在一个仓库,他带人去清点登记。他也去查验日军的营房,看是否有暗藏武器。一天晚上,有个日本鬼子不甘心投降,忽然到韩灿如驻地徒手袭击中国卫兵,被卫兵一枪击毙。韩灿如所在的新六军是国军中的劲旅,官兵服装全是罗斯福呢,美式皮靴。之所以选派新六军到南京受降,是为了在仪式上展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的军容。那时的韩灿如仪表堂堂,器宇轩昂,代表的是中国军队的形象。他出生于年,时年32岁,风华正茂。可惜的是,韩灿如后来饱受极左之害。庆幸的是,历经战争烽烟和牢狱折磨的他,直到今天还活着,他已经岁,依然神清气朗,讲述往事一丝不乱。前几年,热心的自愿者发现了一直隐居在忠县城里的他,经过核对,他是不折不扣的抗战老英雄,他的事迹通过网络一下就传遍了中国乃至世界。四川抗战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特地把他接到位于大邑县的博物馆里,让他的手印永远留在博物馆里,并亲自给他佩戴了抗战胜利纪念章。许多报刊报道了他,《重庆晚报》称他“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被压垮的老兵”。年7月1日,自愿者们把韩灿如老人接到重庆,医院为他做了白内障手术,这是该院所做的最高龄患者的手术。术后他的视力恢复很好,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晚上,自愿者们带着他来到当年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现名解放碑)前,他仰望巍峨的纪功碑感慨万千,说:“还是和平好啊。”他是我们忠县人的骄傲,遗憾的是至今却没有几个忠县人知道他。他仍然默默的隐居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六年夏,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为了纪念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忠县英烈,忠县县政府在西山公园广场上修建了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纪念碑,县长蒲殿钦撰书碑文:“倭寇以独霸东亚之迷梦,肆其侵略之野心,夺我朝鲜,割我台湾,侵占我东北,处心积虑,时刻谋我。复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倾其海陆空军之全力,向我进攻。我国家民族忍无可忍,一致奋起,为自卫而战,为正义而战,坚强抵抗,再接再厉者,已三年有余。我抗战将士在敌人炮火下,前仆后继,不惜牺牲,喋血疆场,马革裹尸者不知几千万人。各地同胞在敌人残酷飞机滥施轰炸之下因而殉难者,又不知几千万人。凡此为国牺牲,均足以为历史上之光荣,为国家民族所追念。殿钦从政十余年,致力抗战政务者亦三年。七七事变之日,适长古宋,翌年调守是邦。每念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所给予我国家民族抗战之光荣者,思有以志之不朽,以为后世瞻仰之资。去年冬,适奉令建此碑,今年夏落成。特举其略,以告来者。香港大学文学士、忠县县长蒲殿钦撰并书。”同时,忠县还建有忠烈祠祭祀抗战阵亡将士,每年清明日致祭,祭礼三鞠躬。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纪念碑和忠烈祠都是忠县人心中的圣地,没有人敢在那里撒野。可惜改朝换代后左祸横行是非不分,两处圣地均被摧毁,荡然无存,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年7月12日(旧作)欢迎转发感谢赞赏虞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cd/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