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药证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旧时将产于湖南均州者,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均姜,现时多将产于四川建版场者,视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川干姜。《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伤寒论》入24方次,《金匮要略》入32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 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肺痿之病,从何得之?《金匮要略》谓:“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其临床表现如何?“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七)。此外,本方又治“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栀子干姜汤治大下以后,“身热不去,微烦者”(80)。 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以上三方主治,多为大下之后诸证。或吐涎沫、或烦而不渴,或虽烦而吐逆,或身虽热而有微烦,其中干姜附子汤证的“脉沉微”,甘草干姜汤证的“其人不渴”“多涎唾”为客观指征,尤为重要。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涎沫,即清稀的唾液及痰涎。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桃花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见附子条下。干姜与附子、甘草同用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冷、脉沉微者,其人亦必不渴而多清涎。 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下利脓血而用干姜、赤石脂,原文主证不明,以药测证,当有腹冷痛,四肢厥冷,口内多清涎等证。 干姜半夏人参丸治“妊娠呕吐不止”(二十)。半夏干姜本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其呕吐必多清涎。因久吐不止,体液丢失,精神疲惫,故加人参。 最大量方(4两):甘草干姜苓术汤、大建中汤 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肾著病。其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以及“腰以下冷痛,腹重若带五千钱”(十一)。腰冷痛而不渴是其特征。 大建中汤为干姜配人参、蜀椒、胶饴,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其症状为“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十)。是腹中寒痛而呕者,既是腹中寒,必无烦渴,当有不渴而口内多清涎。 加味方: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散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96)。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82);以及“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理中汤条下有“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有寒,必有不渴多涎。四逆散条下有“咳者,加五昧子、干姜各五分”()。可见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入柴胡剂,则配五味子;人麻黄剂或附子剂,则配五味子、细辛,如真武汤、小青龙汤。另外,下利而不渴者也常用干姜。 ●仲景方根 干姜甘草附子:主治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参见附子条。 干姜甘草人参白术: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主治“大病差后喜唾”();桂枝人参汤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干姜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主治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方如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满而不痛者”();生姜泻心汤主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咳喘气逆。方如厚朴麻黄汤主治咳而脉浮(七);小青龙汤主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咳而微喘,,(41);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咳满”(十二)。方名干姜用量主要配伍 通脉四逆汤3两附子甘草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两附子甘草猪胆汁 四逆汤1两半附子甘草 四逆加人参汤1两半附子甘草 茯苓四逆汤1两半附子甘草人参茯苓 白通汤1两附子葱白 白通加猪胆汁汤1两附子葱白猪胆汁 人参汤(理中丸)3两人参甘草白术 桂枝人参汤3两人参甘草白术桂枝 半夏泻心汤3两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大枣 生姜泻心汤1两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大枣生姜 甘草泻心汤3两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大枣 厚朴麻黄汤2两细辛五味子麻黄厚朴石膏杏仁半夏小麦 小青龙汤3两细辛五味子半夏麻黄芍药桂枝甘草 苓甘五味姜辛汤2两细辛五味子茯苓甘草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4两甘草茯苓白术 大建中汤4两蜀椒人参●药证发挥 于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涎Ⅱ垂者,即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①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于姜); ②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③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④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等; ⑤部分出血性疾病。 仲景使用干姜多配伍。干姜甘草治呕吐腹泻,加附子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为理中汤。干姜配半夏治呕吐,配栀子治下利以后身热烦躁,配桂枝治腹痛,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腰冷痛,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而吐利。所用范围较广。 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舌苔白腻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 ●常用配方 ①干姜6g甘草12g(甘草干姜汤) 应用:消化道疾病见腹泻、呕吐或吐清水清涎者,呼吸道疾病见痰液清稀如水者,均可使用。本方是温中的祖方,四逆汤、理中汤等均从本方而来。本方原书剂量为甘草倍于干姜。临床也有两者相等者。 ②干姜6g栀子15g(栀子干姜汤) 应用:本方可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越桃散一方,为栀子、高良姜,两药研末内服,治下利后,腹中虚痛不可忍。 ③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著者经验方) 应用:过敏I生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④干姜12g白术6g茯苓12g甘草6g(《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 应用:以腰腹冷痛、恶寒、小便少、下肢浮肿为应用特征,关节痛、腰椎病、妇人带下、胃肠炎等多用之。 ⑤干姜9g白术9g党参9g甘草9g(理中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虚寒型腹泻的基本方。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消化不良、胃神经衰弱症、胃肠痉挛、妊娠呕吐、慢性结肠炎、化疗后毒副反应等,常与半夏、党参、桂枝、附子、甘草、大枣、黄连、黄芩等配伍。《类证治裁》治中汤,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吐泄泻。现代名医岳美中用人参、白术、生姜、炮干姜、吴茱萸、细辛,治疗五更泄泻,食谷不化,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此外,本方还可用于以恶心呕吐、口流清涎为特征的疾病,如儿童遗尿症、小儿口腔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笔者曾用本方加黄连、附子治愈数例反复发作的小儿口腔溃疡。有人报道治疗一例胆道术后T型管引流量过多的病例。患者24小时~ml,经抗菌治疗不减。患者面色青黄,精神疲倦,用本方后效果明显。本方还用于以精神萎靡、口不干渴的吐血、便血等出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等,常配伍附子、党参、甘草、龙骨、阿胶、赤石脂等。方如附子理中汤、桃花汤等。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ls/5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喜报镇江这个地方拟列入国家级名录来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