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也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后,中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尚未入春,天气寒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景象。

雨水习俗

雨水时节,各地亦有不同习俗。华南地区的占稻色,川西地区的回娘屋和女婿送节,每个地区各种习俗都各有讲究。像四川的“拉干爹”这一习俗,就是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雨水养生

饮食篇

“雨水”之后春雨通常会增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饮食上少油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总体原则是“少酸多甘”。

春季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容易上火。平时要多喝水,尽量选择喝温水,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

穿衣篇

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俗称“倒春寒”。这种气候有利于各种细菌、病毒繁殖,而且春天风多且大,人体吸入细菌、病毒的几率也增大。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专家提醒,公众要格外注意保暖,穿衣着装要谨记“春捂”原则,不要因天气转暖就脱掉冬服。尤其是老幼体弱者,以缓慢调整身体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一些爱美人士喜欢上身羽绒服、厚大衣,下身单裤、薄袜,这样并不科学。因为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所以“春捂”提倡上薄下厚,下半身更需要“捂”,要注意腿部、腰部、腹部和手腕保暖。

要“避外湿”

遇到春雨淋漓不尽的潮湿天气,应关好门窗、少出门,避免去湿气浓重的地方游玩,如树林、湖泊、水塘等。在家放一个湿度计,若发现室内相对湿度高于70%,及时开启除湿机或空调除湿。

要祛寒湿

高良姜粥

取高良姜60克切碎,大米克。先将高良姜用清水毫升煎至毫升,去药渣。然后将高良姜水和大米同放锅内煮粥,当早餐食用(注意:高良姜性较温,不宜长期服食)。

白胡椒煲猪肚

取白胡椒15克,打碎备用。鲜猪肚一个,洗净,然后将打碎的白胡椒放进洗净的猪肚内,加入20毫升左右清水,头尾用线扎紧。慢火煲1小时,调味后分次食用,可每周食用1~2次,连续食用2~3周。

佛手砂仁瘦肉粥

取佛手片15克(鲜品可用30克),砂仁6克,鲜猪瘦肉克。先将佛手片与猪瘦肉洗净,同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汤。1小时后放进砂仁,再煲5分钟,停火待温,调味食用。

雨水宜读诗

细雨微风,做一日闲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张志和《渔歌子》

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甚美: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一场雨,染绿一溪春水: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五·韦庄《谒金门·春雨足》

江南春雨,朦胧如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古人说“遇雨则吉”。

一场春雨,

在无声滋养着人们心田的同时,

也在孕育着万物的新生。

END

策划:宣传处记者团

整理:卢文杰

图片:网络

编辑:徐瑞娇

责编:陈心如李慧田青玉李小桐

编审:黄婷婷

济南幼高专宣传处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ls/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