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执业药师考点汇总方剂学笔记
郝万利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510/4621482.html 理气剂 总论 一、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二、分类 气病的范围较为广泛,但不外气虚、气滞、气逆三个方面。气虚证治之以补益剂中的补气剂;气滞当以行气;气逆当以降气。故本章方剂分为行气和降气两大类。 三、注意事项 1.使用理气剂要辨清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气滞而兼气逆者,宜行气与降气并用;若兼气虚者,则需配伍补气之品,以虚实兼顾。 3.理气剂多属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应用适可而止,慎勿过剂,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或阴虚火旺者以及孕妇等,均当慎用。 行气 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6g。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神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郁证[1]。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 方解: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之功;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共为臣佐使。 [1]本方证治之郁证系由肝脾气机郁滞,以致气、血、痰、火、食、湿等相因成郁。故此病又称为“六郁”,其中气、血、火三郁责之于肝胆;痰、湿、食责之于脾胃,虽言六郁,但以气郁为主。不加治痰药是由治病求本之故。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陈皮各6g,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炙甘草3g。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方中重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香附理气疏肝,以助君药;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共为臣;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 四磨汤 组成:人参6g,槟榔9g,沉香6g,天台乌药6g。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肝气郁结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24g,薤白12g,白酒适量。 方歌: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方解:方中以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为君;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为臣;一祛痰结,一通胸阳,相辅相成,为治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附方: 1.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24g,薤白9g,半夏12g,白酒适量。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1]。 2.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6g,瓜蒌实24g。 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 主治:胸痹。气结在胸,胸满而痛,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心[2],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1]此为有痰湿阻滞者。 [2]此为胸阳不振,阴寒之气上逆者也。三个方剂所治之病证依次加重。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9g,苏叶[2]6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3]。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解:方中半夏辛苦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温通,助半夏和胃止呕,共为佐;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为使。 因其用药多苦温辛燥,故津伤较重或阴虚者不宜使用。 [1]生姜:此处一物三用,和胃降逆止呕;辛散水气以消痰;振奋脾阳加强运化。 [2]苏叶:为解表药,此处用之意在使气上行,以配合诸降气药,使气机升降通顺,亦可治梅核气。 [3]梅核气:每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为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 枳实消痞丸 组成:干姜3g,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g,半夏曲、人参各9g,枳实15g,厚朴12g,黄连6g。 方歌: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方解:方中以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为君;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为臣;苦寒之黄连清热燥湿以泻痞,半夏辛温和胃而散结除痞,干姜温中祛寒,三药相合,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助枳、朴行其开痞;以麦芽消食和胃;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中重用枳实、厚朴,且黄连之量大于干姜,故本方消重于补,寒大于温,其治当属实多虚少,热重寒轻之证。 厚朴温中汤 组成:厚朴、陈皮各9g,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各5g,干姜2g,水煎服,加生姜三片[1]。 方歌: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功用: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主治: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方解: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辛散行气以消胀,苦温燥湿以除满,为君;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健脾,为臣;陈皮、木香行气宽中以消胀除满;干、生姜助草豆蔻温胃暖脾以散寒止痛;茯苓、甘草渗湿健脾而和中,均为佐使之用。 [1]干、生姜合用,另外回阳救急汤亦为干、生姜合用。 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9g。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闷胁痛,畏寒喜热,以及妇女痛经。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玄胡索各9g。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天台乌药散 组成:天台乌药12g,木香6g,小茴香6g,青皮6g,高良姜9g,槟榔9g,川楝子12g,巴豆12g。 方歌: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小肠疝气[1]。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方解:方中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青皮疏肝理气,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共为臣;用槟榔下气导滞,直达下焦而破坚;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是为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功,又可制其苦寒之性,“去性存用”者也,共为佐使。 [1]本方主治疝气为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诸疝皆归肝经。”“治疝必先治气。” 橘核丸 组成: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各9g,木通、厚朴、枳实、木香、延胡索、桂心各6g。 方歌: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香于木通,颓疝痛丸盐酒吞。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颓疝[1]。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方解:方中橘核苦辛性平,入肝行气,散结止痛,为治疝气之要药,为君;川楝子入厥阴气分行气而止痛;桃仁入厥阴血分活血散结以消肿;海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而消肿胀,共为臣;延胡索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散结;厚朴下气除湿;枳实行气破坚;肉桂温肝肾而散寒凝;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均为佐使。 [1]本方证治以睾丸肿胀为特征。是由于寒湿客于经脉,肝经之气血郁滞所致。 暖肝煎 组成:小茴香6g,肉桂3~6g,当归6~9g,枸杞子9g,乌药6g,沉香3g,茯苓6g。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虚寒证寒疝。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方中肉桂辛甘大热,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两药共为君;当归辛甘温,养血补肝,枸杞子补养肝肾,两药共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均为臣;阳虚阴盛,水湿不化,故用甘淡之茯苓渗湿健脾;少佐生姜,温散寒凝,为佐使。 加味乌药汤 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各10g香附10g甘草5g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降气 定喘汤 组成:白果[1]9g,麻黄9g,苏子6g,款冬花9g,杏仁9g,桑白皮6g,黄芩6g,半夏9g,甘草3g。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2]。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平素有热痰,又感风寒邪气,内外合邪,表里同病。白果、麻黄配伍,麻黄解表宣肺化痰,白果敛肺止咳定喘,二者配伍,散收结合,既可加强其平喘之功,又能方麻黄疏散太过[3]伤气。杏仁、苏子、款冬花、半夏皆能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因痰为热痰,故用桑白皮、黄芩;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热痰用本方,寒痰用小青龙。 [1]白果:因为本方证有外邪存在,故量必须小。 [2]本方治标,然治本者以健脾补肾为主。 [3]白果甘涩,佐制麻黄。 旋复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g,人参6g,生姜10g,代赭石9g,炙甘草6g,半夏9g,大枣4枚。 方歌: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随,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1]。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解:旋覆花(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下气化痰,为君;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为臣;二者配伍:代赭石寒而伤胃,故量少,以祛邪不伤正;又因本证为寒证,而旋覆花温,代赭石寒,故前者宜多。 [1]温降法治之。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2g竹茹12g生姜[1]9g甘草6g人参3g大枣5枚方歌: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舌红嫩,脉虚数。 方解:用清降之法。竹茹清胃止呕,生姜温胃止呕,橘皮行气,参、枣、姜、草益气和胃,甘草又可调和诸药。 [1]生姜:呕家圣药。 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虚寒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各9g,当归6g,炙甘草6g,前胡、厚朴各6g,肉桂3g。二片生姜、一个大枣、五片苏叶同煎。 方歌: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下实上虚之咳喘证[1]。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活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解:治上者:苏子、半夏、厚朴、前胡。针对上实,皆为降药。 治下者:当归(3点用途:可以治咳逆上气;养血润燥以佐制半夏、苏子之辛燥之性;肝肾同源,当归补肝血、滋肝阴,可加强肉桂温补下元的作用)、肉桂(温补下元,补命火)、甘草。用苏叶者,略似半夏厚朴汤中之苏叶,在大量的降气药中加入少量苏叶,使气机升降相得益彰,但量要小。 原书一方用橘红,则燥湿化痰之力更强。若痰涎壅盛,咳喘气逆甚者,则可加沉香,用沉香面1~2g,冲服。 [1]本方证为中阳不足以致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应补益肝肾。但以“上实”为主。 理血剂 一、概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或出血证的方剂。 二、分类 活血祛瘀剂和止血剂 三、注意事项 1.治疗血证必须探明致病原因,分清标本缓急,正确运用急者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的法则。 2.逐瘀过猛,易伤正气;止血过急,易致留瘀。 3.活血祛瘀剂性多破泄,故凡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方歌: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1],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2]。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本方证为太阳不解,传入下焦,瘀热互结所致的下焦蓄血证。 方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成。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黄攻下瘀积,二者瘀热并治而为君药;芒硝软坚散结,桂枝“温经通脉”、“散下焦蓄血”共为臣;炙甘草护胃安中,和解诸药以为佐使。 服后“微利”,使蓄血去,瘀热清,诸证自平。 本方的应用不外乎破血下瘀,引热下行。如表证未解者,先当解表,而后用本方。 [1]小便自利:本证为下焦蓄血而非蓄水,病在血分,膀胱气化正常,故小便自利,这是蓄血证与蓄水证的区别。 [2]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1]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燥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的胸痛胸闷。“胸中的血府血瘀”之证。本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2]--活血化瘀; 牛膝--引瘀血下行;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桔梗、枳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去瘀不致伤血;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即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附方: 通窍活血汤:有麝香、葱白以温通经脉,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头面瘀阻的头痛昏晕等证。 膈下逐瘀汤:有五灵脂,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等证。 少腹逐瘀汤:有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淤积疼痛,经期少腹胀满,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 身痛逐瘀汤: 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身痛,经久不愈者。 [1]牛膝:用其药势,量宜大,如15g。 [2]此五种药再加上地黄则为桃红四物汤,这里地黄用的是生地,其意是凉血清热,兼有四物汤之意。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类中风后遗症[2]。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1]本方证以正气虚为主,故用生黄芪量宜重(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为“因虚致瘀”。 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9g,天花粉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酒大黄12g,桃仁9g。 方歌:复元活血草柴胡,粉归山甲黄桃红。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方解: 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使气行血行,且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 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穿山甲--破瘀通络; 天花粉--入血分消瘀而续绝伤,清热散结消肿;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加酒煎药--增强活血通络之力。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 方歌: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停经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君;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丹皮--活血祛瘀,退虚热;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清热,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 半夏--降气散结; 生姜--温里散寒,温中和胃; 甘草--又能调诸药。 生化汤 组成: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姜炭2g,炙甘草2g。 方歌: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独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功用: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芍药各6g。 方歌: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胎动不安等。 方解:本方证治妇人素有癥块,导致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之证。 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 桃仁--化瘀消癥之要药; 丹皮--散血行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 芍药--养血和血; 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 为保胎元,不得不用消癥之法。癥去则血自归经,而血止胎安。 失笑散 组成:五灵脂、蒲黄各6g。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丹参饮 组成:丹参30g,檀香、砂仁各6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鳖甲煎丸 功用: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主治:疟母。 第二节止血 止血剂,适用于血溢于脉外二出现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热证出血,血遇热则行,侧柏叶、小蓟、白茅根用于下焦尿血;槐花、地榆用于下焦便血为主。寒证出血。突然的大出血的情况下,必须大补元气,补气摄血,如固冲汤。又要防止血留瘀,如犀角地黄汤。 “见血休止血”是说不要一味的着眼于止血,要辩证审因。 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可以加牛膝、大黄等引血下行;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药,可辅以荆芥穗、升麻、黄芪等升提药。 止血剂 四生丸 组成: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2g,生地黄15g。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方解:血宜温宜静。 侧柏叶凉血止血为君;生地凉血清热,养阴生津为臣;生荷叶凉血化瘀,治血不留瘀为佐;生艾叶辛温不燥,可增强本方止血之功,又可避免血止留瘀,起到兼制的作用。 咳血方 组成:青黛6g,瓜蒌仁9g,海粉[1]9g,栀子9g,生诃子6g。 方歌: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粉山栀共瓜蒌,青黛泻肝凉血热,咳嗽痰血此方投。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肝火犯肺之咳血证,“木火刑金”,本证病标在肺,病本在肝。治之以清肝宁肺(舍标图本法),凉血止血。 青黛、栀子--皆归肝经,泻肝经实火,澄本清源为君; 瓜蒌仁、海粉--前者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后者清肝降火,软坚化痰; 生诃子--清热下气,敛肺化痰。 问答题: 四生丸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为何有温性的艾叶? 咳血方主治何证?方中为何以青黛、栀子为君?结合主治证加以解释。 比较题: 咳血方和百合固金汤两方都可以治疗咳血证,二者有何不同? [1]海粉:即是海浮石。 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30g,小蓟15g,滑石15g,木通6g,蒲黄9g,藕节9g,淡竹叶9g,当归6g,栀子9g,炙甘草6g。 方歌: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方解:血淋、尿血。为下焦郁热,损伤膀胱血络,故尿中带血。 膀胱刺激症:尿频、尿急、尿道刺痛、尿血。 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为君; 小蓟--凉血止血;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消瘀,使止血不留瘀; 滑石、木通、竹叶、生地--含导赤散、六一散之方意;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其性温,且可防止寒凉太过,血止留瘀; 炙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止血之中寓以化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 槐花散 组成:槐花12g,侧柏叶12g,荆芥炭6g,枳壳6g。 方歌: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功用: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脏毒)下血。便前出血近血,或便后出血远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方解:肠风脏毒下血证。槐花是治疗风热便血、清肠泄热的专药,如地榆槐角丸。 槐花--泻热清肠,凉血止血,为君; 侧柏叶--清热凉血,燥湿收敛,为臣; 荆芥炭--微温不燥,炒炭入血分,可疏风理血;枳壳--宽肠下气,为佐使。 配伍特点:本方寓行气药于止血中,寄清疏于收涩之内,相反相成。 黄土汤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各9g,灶心土30g。 方歌: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以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方解:阳虚便血。脾阳虚,脾不统血的虚寒性出血证。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为君。灶心土煎汤代水煮药,阿胶烊化。附子、白术脾肾双补;阿胶、生地滋阴养血;黄芩[1]可以止血,又可佐制温热以防动血;甘草和药益气调中。 [1]黄芩:其性苦寒,但有附子等大量温热药于方中,则无碍方之大意,且其可以防止诸温热之品动血之嫌。 问答题: 小蓟饮子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配伍辛温的当归?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黄土汤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配伍苦寒的黄芩?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比较题: 槐花散和黄土汤两方都可以治疗便血证,有何不同? 距离执业药师考试还有52天 年执业药师资格强化班正在进行中。。。 强化班正在进行中。。。冲刺班开课在即! 上课时间:西药:每周一、周三、周五中药:每周二、周四、周六 早班:早9点--午12点 晚班:晚7点--晚10点 (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三小时,早晚两班课程一样可自由选择) 班型特点: 强化班:目的--系统学习、牢牢记住相关考点; 强化班为视频授课方式,课件以考试大纲为准绳,通过视频授课,老师会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讲解考试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从而快速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帮助考生快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考试重点、难点。 上课地点: 阳光分校:兰州市城关区双城门阳光商住楼室(阳光大酒店后) 西站分校: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海鸿大厦C1座室(西站华润万家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ls/7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材炮姜
- 下一篇文章: 快速记住中药方剂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