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人聚居地区罗州建置小考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俚人聚居地区罗州建置小考 罗州作为俚人聚居地区的一个重要建置,在研究俚人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需要深入探讨。现就俚人聚居地区罗州历史做考述,敬请方家指教。高凉郡 一、俚人聚居地区的不同时期的罗州 罗州,南朝梁置,治所在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市地。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六年()治所在石城县(今广东廉江市东北)。天宝元年()改为招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罗州。辖境相当今广东廉江、吴川二市地。北宋开宝五年()废[1]。俚人聚居地区罗州建置,分别设在南朝梁陈时期和唐宋时期。罗州是俚人聚居地区,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控制今鉴江、九洲江(龙化水)、北流河、罗定江(南江、晋康水)四大流域和今南海(涨海)、北部湾(东京湾)二大海域,是古代交通要道。罗州 (一)南朝梁陈时期的罗州。梁大通中(年)平俚洞置罗州(治今化州)、高州(治今阳江西)。此时是俚人聚居地区罗州建置的开始。梁罗州由越州高兴郡和越州吴春俚郡合并升置,以境内罗陵水(又叫陵罗水)命名。新会人冯融年始任首任刺史,宁巨梁大同(—)中始任第二任刺史,胡颖(—年)于梁承圣(—年)初始任第三任刺史。陈的罗州从梁制,任刺史的有庞靖等。关于越州高兴郡和吴春俚郡,《南齐书?州郡志上》载:“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宋泰始(—年)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七年(年),始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广、交朱緌三郡属。元徽二年,以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土有瘴气杀人。汉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刺史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2]。“高兴郡,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2]。“吴春俚郡(永明六年立,无属县)”[2]。越州高兴郡为大首领陈檀陈氏家族地,陈檀家族与合浦地和高兴郡密不可分。《宋书·夷蛮传》载:“广州诸山并俚、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世祖大明(—年)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四年(年),檀表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将军如故。遣前朱提太守费沉、龙骧将军武期率众南伐,并通朱崖道,并无功,辄杀檀而反,沉下狱死”[3]。年7月出版的《化州县志》对化州的记载为:“宋元嘉三年(公元年),宋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治所在陵罗江口,属广州高凉郡,此为今化州境内建县之始”[4]。与《南齐书?州郡志》关于越州高兴郡的记载有巨大的差距,将本属越州高兴郡地(今化州地)说成了广州高凉郡地(今阳江地)。罗州县(令)是漠阳江流域属高凉郡(今阳江地),非罗陵水流域高兴郡地(今化州地)。关于广州高凉郡罗州县(令)的记载,《南齐书?州郡志上》载:“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卷握之资,富兼十世。尉他余基,亦有霸迹,江左以其辽远,蕃戚未有居者,唯宋随王诞为刺史,领郡如左:南海郡……高凉郡,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2]。罗州县(令)与罗州建置时间不同。罗州县(令)是南朝宋(—年)初置县,属广州高凉郡(今阳江);罗州(治今化州)是南朝梁大通中(年)平越州高兴郡和吴春俚郡俚洞(垌)合并置。《宋书?州郡志》载:“广州刺史,吴孙休永安七年,分交州立。领郡十七,县一百三十六……南海太守……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不知何时徙……领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思平令,《晋太康地志》有。莫阳令,《晋太康地志》有,属高兴。平定令,何志有,不注置立。安宁令,吴立。罗州令,何志新立。西巩令,何志新立。禽乡令,何志新立”[5]。关于南朝宋檀道济,《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记载:“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少弟也……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元嘉八年,到彦之伐索虏,已平河南,寻复失之;金墉、虎牢并没,虏逼滑台。加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讨……十二年,上疾笃,会索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既至,上间。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6]。元嘉十三年(年)春,宋文帝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文帝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檀道济一生都在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与北魏作战,对于岭南地区,或者知之甚少。对于北魏,无人不识檀道济,知道檀道济被杀消息,无不庆贺。关于南朝宋齐时期的罗州县(令),与南朝梁(—年)陈(—年)时期的罗州建置,以及宋元嘉三年(公元年)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的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问题一,南朝宋齐时期广州高凉郡罗州县与今化州没有任何交集,南朝宋置广州高凉郡罗州县在今阳江,今化州陵罗江口是南朝宋置的越州高兴郡地。问题二,檀道济是刘宋重臣,一直追随高祖、文帝北伐,历任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征虏将军、丹阳尹、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最终进位司空。他一生征战在长江以北,又如何可以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在今阳江的广州高凉郡罗州县又怎么设置在今化州的越州高兴郡呢?广州高凉郡罗州县(今阳江)与越州高兴郡(今化州)是两个空间无法重合的建置,读者应该是明白的。越州高兴郡领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10县(令),广州高凉郡领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7县(令)。罗州县(令)以罗岛(今阳江市海陵岛)命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载:“海陵山。在县南七十里,大海环之。全载寿文都。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馀丈。上有盘石,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螺壳,莫知其因。旧名罗州,又名罗岛。其中峰名草黄山,东派为平章山,即张世杰葬处。西南为马鞍山,下为戙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居之”[7]。关于宋元嘉三年(公元年)檀道济的活动,与岭南地区无关。《资治通鉴》载:“永初三年壬戌(年),檀道济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广陵,悉监淮南诸军……景平元年癸亥(年),正月庚申,檀道济军于彭城。四月己巳,道济军于临朐。元嘉元年甲子(年),夏四月,徐羡之等以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八月癸卯,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元嘉三年丙寅(年),春正月,帝以王弘、檀道济始不预废弑之谋,弘弟昙首又为帝所亲委,事将发,密使报弘,且召道济,欲使讨晦。王华等皆以为不可,帝曰:‘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乙丑,道济至建康。帝将讨谢晦,问策于檀道济,对曰:‘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二月庚申,参军刘和之曰:‘彼此共有雨耳;檀征北寻至,东军方强,唯宜速战。’道济既至,与到彦之军合,牵舰缘岸。夏,五月,乙未,以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8]。宋元嘉三年(年)檀道济一直活动在对北魏的征战中,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来岭南的越州高兴郡或者广州高凉郡罗州令(县)的。至于年7月出版的《化州县志》对化州的认为:“宋元嘉三年(公元年),宋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治所在陵罗江口,属广州高凉郡,此为今化州境内建县之始”[4]。这种说法真实性如何?南朝宋在今化州的置越州高兴郡又是怎么回事?《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对越州高兴郡、广州高凉郡罗州令(县)有清楚的表述;《资治通鉴》对宋元嘉三年(年)檀道济一直活动在对北魏的征战中,不会到越州高兴郡(今化州),也不会到广州高凉郡(今阳江),何来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南朝宋(—年)齐(—年)的广州高凉郡罗州县(令)以罗岛(今阳江市海陵岛)命名,南朝梁(—年)罗州即是以罗陵水命名。罗陵水也称陵罗水,由罗水和陵水汇流而成,流至石龙治(今化州市区)汇茂名水入平源江到吴川水入海湾(今吴川鉴江下游冲积平原)。南朝梁陈的罗州辖石龙郡石龙(治今化州)、吴川(治吴川水西30里)二县,后来从石龙县分出茂名水两岸置茂名县,因此今化州、吴川、廉江、坡头、高州(茂名县)关系密切,同属罗州。嘉庆《茂名县志》云:“《隋书·地理志》中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9]。清代雍正九年(年)版《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按梁大通中(年)置罗州吴川县”[10]。清乾隆五十五年(年)沈峻纂修的《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梁大通中(年)置罗州吴川县”[11]。清道光五年(年)李高魁、叶载文纂修《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梁大通中(年)置罗州吴川县”[12]。南朝梁地图 南朝陈地图 (二)隋初罗州。隋文帝开皇九年(年),陈朝亡,南越大首领岭南圣母冼太夫人(—年)以岭南地归隋朝,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隋书?列女?谯国夫人》载:“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13]。冼太夫人归附隋朝后,以罗州石龙郡石龙县的茂名水两岸地置茂名县。根据田野调查,隋初茂名县治疑在今化州南盛街道。今化州南盛距离石龙县治化州市区约12公里,水路略远,但与史籍资料记载,有所关联。嘉庆《茂名县志》云:“《隋书·地理志》中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9]。《舆地纪胜》载:“茂名水,《元和郡县志》云:在石龙县北二十步”[14]。明李贤、彭时等奉敕修撰的《明一统志》载:“茂名水在化州北二十里。”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也云:“茂名水,化州北二十里,其九十里为陵水,东南流与罗江合。”无论是“在石龙县北二十步”或者“化州北二十里”,都在今化州市城区与化州市南盛街道之间。隋文帝开皇十年(年)年罢郡,以州统县,罗州直接辖石龙、吴川、茂名三县。炀帝大业元年(年),以罗州(辖石龙、吴川、茂名三县)、高州(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六县)合并为高凉郡(治今阳江西),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九县。自南朝宋齐、梁陈至隋,隋高凉郡合并了梁陈罗州和高州地置;即融合了南朝齐时期的越州高兴、永宁、吴春俚3郡和广州高凉、宋康、海昌、晋康4郡共计7郡地置。根据《南齐书?州郡志上》及地图标示,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样的表述。高凉、阳春2县是南朝齐时期广州高凉郡地(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7县),电白县是南朝齐时期广州晋康郡的边缘地,连江、杜原2县是南朝齐时期广州宋康郡(广化、石门、化隆、遂度、威覃、单城、开宁、海邻舆定、绥定10县)和越州永宁郡(杜罗、金安、蒙、廖简、留城5县)部分地,海安县是南朝齐时期广州海昌郡地(宁化、招怀、永建、始化、新建5县),石龙、茂名2县是南朝齐时期的越州高兴郡地(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10县),吴川县是南朝齐时期的吴春俚郡地(永明六年立,无属县)[2]。隋高凉郡地图 (三)唐宋罗州。唐宋时期的罗州,不是梁陈时期的罗州,梁陈时期的罗州已经分置到罗、辩、潘、禺等四州去。《新唐书?地理志》载:罗州招义郡,下。本石城郡,武德五年以高凉郡之石龙、吴川置,六年徙治石城。土贡:银、孔雀、鹦鹉。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县四:廉江,(下。本石城,以石城水名。武德五年,析石龙、吴川置南河、石城、招义、零绿、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十县。后以石龙而下六县隶南石州。天宝元年更名。大历八年以南河隶顺州。)吴川,(下。)干水,(下。本石龙,武德五年曰招义,天宝元年更名,以干水名。)零绿。(下。以零绿水名。)[15]辩州陵水郡,下。本南石州石龙郡,武德六年,以罗州之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置。贞观九年更名。天祐元年,朱全忠以“辩”“汴”声近,表更名勋州。土贡:银、竹鞋。户四千八百五十八,口万六千二百九。县二:石龙,(下。贞观元年省慈廉、罗肥二县入焉。)陵罗。(下。)[15]潘州南潘郡,下。本南宕州南巴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南昌、定川置。本治南昌,贞观元年徙治定川,八年更名,后徙治茂名。后废,地入高州。永徽元年复以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土贡:银。户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县三:茂名,(下。本隶高州,以茂名水名,贞观元年来属。)潘水,(下。武德五年置,以潘水名,又析南昌、定川置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四县。贞观八年省思成,后以定川、宕川隶牢州,陆川、温水隶禺州,后省南昌。二十三年析潘水置毛山县,以毛山名。其后省潘水县。开元二年改毛山曰潘水。南有博畔镇。)南巴。(下。本隶高州,武德五年置,永徽元年来属。)[15]禺州温水郡,下。本东峨州,乾封三年,将军王杲奏析白、辩、窦、容四州置,总章二年更名。土贡:银。户三千一百八十。县四:峨石,(下。总章二年析白州之温水置,以南有峨石名之。)罗辩,(下。本陆川,隶辩州,后更名。本罗辩洞地。)扶莱,(下。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隶窦州,以扶莱水名之。贞观中省,后复置。)宕昌。(下。本隶容州。)[15]唐罗州是以梁陈罗州的吴川县和石龙县部分地置,辖廉江、吴川、干水、零绿4县。唐辩州是以梁陈罗州石龙县部分地置,辖石龙、陵罗2县。唐潘州是以梁陈罗州石龙县部分地(隋茂名县)、南巴郡及周边地置,辖茂名、潘水、南巴3县。唐禺州是析白、辩、窦、容四州置,辖峨石、罗辩(本属罗州、辩州罗辩县,改属禺州)、扶莱、宕昌4县。唐武德五年(年)置罗州后,阻塞了很多俚人聚居地区有望成为罗州建置的渠道。比如:(1)唐武德六年(年)原罗州石龙县地只能设置南石州,贞观九年(年)以南石州罗辩县之“辩”名置辩州,不能以罗辩县之“罗”作为州名。(2)唐贞观八年(年),南扶州以罗窦垌之名更名为窦州,不能以罗窦之“罗”作为州名。(3)绣州,辖罗绣、常林、阿林三县,本林州,唐乾元元年(年)以罗绣之名更名为绣州,不能以罗绣之“罗”作为州名。(4)唐雷州,辖海康、遂溪、徐闻3县。本隋朝合州,辖海康、隋康、模落、罗阿、雷川、铁杷、椹县、扇沙8县,贞观元年更名东合州,贞观八年(年)以擎雷水(雷川)雷之名置雷州,不能以罗阿县之“罗”作为州名。南汉(—年)承唐(—)制。宋初,罗州辖廉江、吴川、干水、零绿4县。宋开宝五年(年),罗州废,原罗州4县合为吴川1县,属化州,南宋后,吴川又分为吴川与石城2县。《宋史?地理志》载:“化州,下,陵水郡,军事。本辩州,太平兴国五年改。开宝中,废陵罗县。元丰户九千三百七十三。贡银、高良姜。县二:石龙,(下。)吴川。(下。本属罗州,州废,开宝五年来隶。)南渡后,增县一:石城。(乾道三年,析吴川西乡置,因石城冈为名)”[16]。梁陈罗州分置的唐罗、辩、潘、禺等四州,宋开宝五年后,罗、辩撤入化州,禺州废入北流县置容州,潘州、窦州、高州合并入高州,属广南西路。《宋史?地理志》载:“广南西路……州二十五: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化,高,雷,钦,白,郁林,廉,琼,平,观。军三:昌化,万安,朱崖。县六十五。南渡后,府二:静江,庆远。州二十:容,邕,象,融、昭,梧,藤,浔,贵,柳,宾,横,化,高,雷,钦,廉,贺,琼,郁林。军三:南宁,万安,吉阳。绍兴二十二年,户四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五,口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二”[16]。南朝宋齐时期的广州高凉郡(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7县),梁陈时期分别入高州高凉郡、阳春郡,隋入高凉郡高凉县、阳春县,唐入恩州、春州,宋入南恩州,属广南东路。《宋史?地理志》载:“广南东路。府一:肇庆。州十四:广,韶,循,潮,连,梅,南雄,英,贺,封,新,康,南恩,惠。县四十三。南渡后,府三:肇庆,德庆,英德。州十一:广,韶,循,潮,连,封,新,南恩,梅,雄,惠。绍兴三十二年,户五十一万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七十八万四千七百七十四”[16]。唐岭南道东部地图 北宋广东南路广南西路放大地图 二、罗是俚人聚居地区最常见的地名 (一)俚人聚居地区罗字的建置1、罗字的县建置。(1)罗州令(县),南朝宋置,属广州高凉郡,高凉郡辖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7县,在今阳江市地。(2)罗水县,唐天宝(—年)年间置,属春州。在今阳春市地。(3)罗阿县,南朝梁陈时期置,属南合州,在今雷州市地。(3)罗绣县,唐武德四年(年)置,属绣州,在今桂平市罗秀镇、容县北部一带地。(4)罗辩县、陵罗县、罗肥县,唐武德六年(年)置,属辩州,罗辩县总章二年()属禺州;罗辩县(罗辩垌)今是北流市地,陵罗县、罗肥县今是化州市地。(5)罗笼县,贞观十二年(年)置,属笼州,今扶绥县地。(6)罗风县,贞观五年(年)置,属藤州,今藤县地。(7)周罗县,唐武德六年(年)置,属白州,今博白县地。(8)东罗县,唐武德五年(年)置,属姜州;贞观十年(年)姜州废,东罗县废入封山县,属廉州,今浦北县、灵山县接壤一带。(9)罗韶县,唐置,属汤州,今越南谅山东南一带。(10)昙罗县,唐武德五年(年)置,属驩州,今越南荣市。(11)博罗县,秦置傅罗,晋改博罗,唐属循州,今博罗县地。(12)颜罗县,贞观五年(年)置,属琼州,今琼山区南地。(13)富罗县,唐武德五年(年)置,属儋州,今海南临高县北地。(14)武罗县,唐武德四年(年)置,属淳州,永贞元年(年)属峦州,今广西横县西北峦城镇一带。(15)罗源县,唐罗源场,乾兴元年(年)以境内罗江之名置,属福州,今罗源县地。(16)新罗县,晋太康三年(年)置新罗县,属晋安郡,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原新罗县分置的长汀、黄连、什罗3县,今龙岩市、漳州市地。等等。2、罗州。(1)罗州令(县),南朝宋置,属广州高凉郡,高凉郡辖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7县(令),在今阳江市地。(2)罗州,梁大通中(年)平俚洞置罗州(治今化州),辖石龙郡石龙县、吴川县。后来从石龙县分出茂名水两岸置茂名县,即今化州市、吴川市、廉江市、坡头区、高州市等地。唐罗州,武德五年以高凉郡之石龙、吴川置,辖廉江、吴川、干水、零绿4县,即今廉江市、吴川市、坡头区地。(3)罗州村。分别有湖南省隆回县南岳庙镇罗州村、安仁县紫仙镇罗州村、安乡县三岔河镇罗州村,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罗州村、廉江市河唇镇罗州村,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罗州村,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罗州村等等。南朝宋广南东路、西路地图 (二)俚人聚居地区其他罗字地名1、罗湖、罗浮、罗富等俚人聚居地区常见地名。罗湖区是广东省深圳市辖区,罗湖镇是江西省临川区辖镇,罗湖村(1)是江西省万年县石镇镇辖村,罗湖村(2)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辖村,罗湖村(3)是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辖村(古越洞庭地),罗湖村(4)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辖村(古越洞庭地),罗湖村(5)是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寨河镇辖村(汉武时期闽越民迁置地)。罗浮山是广东省博罗县地;罗浮镇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辖镇;罗浮村(1)是温州市永嘉县瓯北镇辖村,罗浮村(2)是海南省澄迈县瑞溪镇辖村,罗浮村(3)是海南省金安农场辖村,罗浮村(4)是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原属电白区)辖村,罗浮村(5)是越南河内市怀德县罗浮乡辖村。罗浮垌(营)在在今广西防城市西南,东兴镇东。《方舆纪要》卷钦州:如昔砦“宣德二年土酋黄金广等以澌凛、罗浮、古森、葛源等四峒十九村叛”。嘉靖三十年()设罗浮营,驻兵防守[17]。罗富镇,是广西河池市南丹县辖镇。富罗镇是广西贺州市昭平县辖镇。罗富村(1)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归阳镇辖村,罗富村(2)是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斫曹乡辖村,罗富村(3)是江西省永丰县佐龙乡辖村,罗富村(4)是广西南宁江南区辖村,罗富村(5)是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罗免乡辖村,罗富村(6)是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辖村,罗富村(7)是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五丰镇辖村,罗富村(8)是广东省河池市宜州区洛西镇辖村。富罗村(1)是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安平镇辖村,富罗村(2)是广东省清新县禾云镇辖村。2、广东省常见的罗字地名。(1)梅州罗群埔、罗旗嶂、阳江罗琴山、阳西罗王嶂(今鹅凰嶂)[18]。(2)平远县罗岗镇,白云区、增城市、兴宁市、怀集县、阳西县、南海区、开平市、云城区、阳春市、博罗县、东源县、高要区、龙岗区、三水区、罗定市等罗岗村[18]。(3)吴川市、阳东区高罗村,丰顺县高罗叾村,吴川市、廉江市那罗村,吴川市蓼罗村,吴川市、坡头区罗里村,雷州市罗利村[18]。(4)信宜市高罗坑、罗山、罗林、大罗口、罗邓坪、罗笛塘(2个)、罗绵、罗汉、罗鸦冲、罗鸦垌、罗马等村[18]。(5)电白区罗坑镇,罗严岭、宫罗岭等山[18]。(6)高州市罗庶、罗汉山、罗便、罗坑角、罗尽桥等村,罗山、双罗、罗鸦、柏罗岭等山。化州市罗坑(3个)、罗坑塘、波罗塘、婆罗、罗垌、红罗、罗北冲、罗笛冲、云罗等村[18]。(7)罗定市罗平、望罗角、罗周围、罗角埇、罗迪塝、大罗塘、罗星、沙罗寨、罗排、高罗坑、鱼罗塘、罗义垌、罗坎、沙罗山等村[18]。2、广西常见的罗字地名。(1)横州市、江南区、兴宁区、武鸣区、良庆区、宾阳县、上林县、隆安县、钦北区、钦南区、右江区等那罗村,西乡塘区那罗山、江南区那罗岭等山[19]。(2)扶绥县、上林县东罗,上林县、北流市云罗,上林县双罗、地罗、才罗、内罗、因罗、罗基、波罗、罗堪、大罗、甘罗、罗甘、罗郑、罗逢等村,上林县、马山县罗圩等圩[19]。(3)北流市罗北、江州区罗白,江州区楠罗等村[19]。(4)平南县罗州、罗埯、罗斗、罗斗冲、罗黑冲、罗丹、罗丹冲、罗信、罗能、罗云、罗社、罗燕、罗邓冲、罗算坪、花罗、罗零、罗新、罗文、罗汶、罗丈、罗垌、罗湖、罗湖冲、罗应、定罗岭、罗对、波罗、田罗肚、明罗、罗袜、团罗、罗何坪、罗德坪、古罗(2个)、罗姑、罗湾、罗页、罗页弯、同罗、罗山、婆罗塘、罗塘、罗社塘、罗胡背等村。(5)象州县、桂平市罗秀村,桂平市罗洪、罗碧、新罗、罗侬、罗德、罗笛坡、罗逢塘、新罗塘、罗山、罗尧、罗莺、罗勃、罗畔塘、罗带塘、老罗界等村[19]。(6)金秀瑶族自治县罗运、罗丹、罗香、罗展、罗宜、罗蕴、罗洪、罗汉等村[19]。3、海南省常见的罗字地名。(1)琼山区罗幸、罗北堆、罗堆、罗官园、博罗、罗牛山、罗梧、抱罗山、抱罗仔、江苏罗、罗克堆、罗文、罗堆等村[20]。(2)儋州市合罗、金罗、罗文山等村。屯昌县罗永、罗田、石罗坡、大罗、罗案等村。澄迈县罗冯、罗民坡、罗案(2个)、罗边(2个)、罗友、罗茅、罗意等村[20]。(3)五指山市罗解、罗米、罗眉、罗坎、罗虾、罗轻、罗担、罗任(2个)、罗帅、罗反等村,冲罗排、那罗岭、罗眉山、什罗门等山[20]。(4)陵水县吊罗山、文罗、老罗、罗眉、罗运等村。琼中县罗反、合罗、首都罗等村[20]。(5)三亚市云罗山、罗逢、罗葵垌、六罗、六罗山等村。乐东黎族自治县乐罗镇、佛罗镇,罗恕、罗马、老罗田、老罗坡等村。白沙黎族自治县罗帅(2个)村。东方市罗带、山罗园、抱罗、老罗等村[20]。南朝齐广州越州地图 南朝梁初广州高凉郡地图 三、结语 罗州是俚人聚居地区的重要建置,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年)于梁大通中(年)平俚洞时置,治今化州。罗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控制今鉴江、九洲江(龙化水)、北流河、罗定江(南江、晋康水)四大流域和今南海(涨海)、北部湾(东京湾)二大海域,是古代交通要道。但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罗州不是罗州县(令),这是两个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建置。罗州年置于今化州(越州高兴郡),罗州县(令)南朝宋(—年)初置于今阳江(广州高凉郡)。二是年7月出版的《化州县志》认为宋元嘉三年(公元年)宋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不符合事实。檀道济是南朝刘宋的重臣,一直活动在对北魏的征战中,没有来过岭南的越州高兴郡(今化州)或者广州高凉郡(今阳江)罗州令(县)。三是罗字地名是俚人聚居地区常见的地名,今岭南广大地区各处都有。四是作为村名的罗州,也见于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福建省等地。地方文化研究任重道远,但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有机结合,会逐渐对俚人聚居地区罗州的历史以及罗州等罗字地名有深入的了解。化州市行政区域图 参考文献:[1]词典网,罗州,网址,[EB/OL],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10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何再障治疗效果那么差再障专家告诉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