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12074.html

Hello,上期小编刚跟大家一起欣赏过《琅琊榜》中精雕细琢的组玉佩,想不到大家好评如潮,看来粉丝中的琅琊迷不在少数,这期我们再放眼看看剧中曝光度特高的另一套古代贵族生活用品——薰炉和薰香。

上期没有谈到江左梅郎,不是因为小编忽视了他男一号的地位,而是因为梅宗主在剧中从!未!佩!戴!组玉佩。由于小殊中过火寒毒,解毒以后依然常年病弱,长期拥裘围炉。古色古香的苏府书房内,琅琊阁少阁主蔺晨端药给小殊,书桌上“宗主专用”一个三足铜熏炉被蜡烛照亮……

小编细细留意了下,《琅琊榜》中出现的熏炉均为铜制,并不见陶熏炉,说明了汉以后,随着熏炉的进步,宫廷中已经很少使用到陶熏炉了,而且外来香料引进,只有使用铜制的熏炉才能充分熏烧。

早期熏香习俗

说起中国的熏香习俗,首先还是要从香草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薰烧香草可以驱虫除秽。最早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说:“剪氏掌除箜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香草因具有特殊的气味,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有些香草并不用作熏烧,比如说古兰就是一种著名的香草,也叫都梁香,兰用于煮兰汤以沐浴,达到香身的效果。

而在室内使用器物熏香的习俗大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才出现,在此之前,目前尚无明确记载是否会在室内熏香及以使用容器熏香。自熏炉出现后,古人主要用薰草熏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木楬上书“蕙一笥”,在墓中发现了一件陶熏炉装满了燃烧后残存的茅香炭状根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蕙草就是茅香了。此外在马王堆一号墓另一件陶熏炉还发现了茅香与高良姜、辛夷等植物一同盛放,可见这些都是当时用于熏香的薰草。

早期的熏炉多为方足座或者圆圈足,像琅琊榜这种三足香炉,在汉以后才慢慢出现,图为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熏炉。

接着再说说“千年老二”誉王,他以七珠亲王之尊,愿意放下身段,亲往琅琊阁求计。这张剧照的构图可谓精妙,窗外青山苍郁,屋内红衣亲王,桌上铜熏炉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不理尘世纷扰……这一件熏炉和上面的相比,略有进步,它中间有承托,可以承接薰烧剩下的灰烬。

熏炉的演变

早期的熏炉多为陶制的豆形炉,后来才慢慢出现铜熏炉,一开始熏炉的炉身大多较浅,炉盖较平,镂孔多为三角形,而且镂孔较多、开口较大,这种形制的熏炉和薰草有关。熏草在干草的状态下才容易燃烧,而干草因材质关系虽可速烧却不耐燃,如果熏炉的空间过于严密,闷烧会产生较大的黑浓烟,所以这和早期的熏炉镂孔较多、较大有关,空气自进气孔进入炉内,香烟则从出烟孔散出弥漫室中。西汉中期,豆形熏炉的炉腹加深,炉盖增高,还出现炉体座足下带承盘的新式样。一般说,熏烧树脂类香料之熏炉的炉身要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盛炭火,树脂类香料放在炭火顶上,使之徐徐发烟。

誉王府内除了美女谋士,还有用长支座支撑着的熏炉。誉王旁边支架上就是传说中的博山炉!别只看见穿红衣的少数民族滑族美女、“红袖招的解语花”秦般若好吗?

这种带有支座的博山炉,源于陕西咸阳茂陵出土的一件熏炉,时间约为公元前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炉体由一条纤细的竹节状支座承托着炉体,总高58厘米。这件熏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

这件熏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外来熏炉

博山炉在汉武帝时期较为突然地出现了,这种器物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受到西亚和中亚熏炉的影响,因为这种熏炉早在西亚地区已经广泛使用了。来自波斯波利斯的一件阿契美尼德浮雕表现出阿契美尼德王和一位觐见者,两座香炉出现在王座之前,它们具有纤细的长柄,长柄以上是饰有水平棱纹的呈圆锥形的顶部。这类香炉分布广泛,土耳其公元前4到前2世纪期间的一件香炉,可能就是出自茂陵附近的汉代香炉的原型。

土耳其地区出土的熏炉

波斯石刻上的浮雕,国王宝座前的两座熏炉,这种熏炉可能影响了中国熏炉的造型与风格

都说《琅琊榜》是男版的《甄嬛传》,其实剧中后宫娘(ma)娘(ma)们(tuan)各自起的神助攻或猪队友作用也不可小觑。欣赏这些资深娘娘的熏炉,就从高位开始吧:皇后与长公主聊天时,试图把麒麟才子拉进她的养子誉王阵营。正阳宫中的“加长版”熏炉长得跟别人,不,别炉,不太一样喔。

如果有琅琊智商排行榜的话,出身医女、淡泊名利、沉寂多年,而后为亲生儿靖王的大业,轻而易举就复宠了的静贵妃绝对能位列前三。她通过《翔地记》发现了梅长苏就是小殊,于是准备点心时,有意不做小殊过敏的榛子酥,尽管亲儿子靖王很喜欢吃。

食盒旁边的熏炉盖顶上,饰有传说中一种喜欢烟火,爱守在香炉盖子上吞云吐雾的龙子——狻猊(Suānní)。据说它平生喜静不喜动(咦,颇有静妃特色),又非常喜欢蹲坐,常用于装饰香炉。

大家留意一下熏炉上的小兽

从西汉开始,熏炉上的盖子出现了各种动物的造型,图为南越王墓的陶熏炉,盖钮为鸟形

说起越妃,小编个人感觉她的人物设定像《甄嬛传》中的华妃凉凉——颜值称霸后宫,气场强大;然而结局悲凉,黯然离场。昭阳宫中,越妃眼神里满满的都是阴谋诡计,幸好她谋害霓凰郡主没有得手,不然小殊才“不会轻易地”放过她呢!她背后的也是一座竹节状支座的博山炉。

熏香在剧中还能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皇帝失眠多梦,“主治大夫”静贵妃给皇帝点燃亲手调制的安眠香,这种香料,应该也是外来香料的一种。

乳香

南越国时期最早出现了海外舶来的香料,和中国本土的薰草不同,这些香料都属于树脂类。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就是典型的树脂类香料。乳香别名熏陆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主要产于红海沿岸,包括了索马里、也门、阿曼等地,以及南阿拉伯半岛。自古以来乳香都是阿拉伯地区重要商贸物产,乳香在西方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和丧葬仪式等活动中,人们亦常用乳香燃烧产生的烟去熏衣物,以防虫蛀和消毒防疫。

南越国都城番禺濒临南海,具有海上交通的便利,在汉代以前已与东南亚各地有了民间的贸易往来,《史记·货殖列传》说:“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可见,番禺为珠玑、翡翠、犀角、象牙、果布等海外奇珍异宝的集散之地。《淮南子·人间训》说秦始皇发兵岭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贪图这些珍宝。南越王墓出土乳香,表明南越国时期乳香已由海路传入广州。

外来香料和中国本土的薰草比,味道更好,留香也更为持久,深受南越国贵族的喜好,这种风气自南向北,影响了中原的熏香习俗。除了乳香之外,沉香、檀香、龙脑、安息香、丁香等都在汉代传入中国,很快取代了本土的薰草,成为熏香的主要原料。不过,当时乳香、龙脑、沉香一类的香料异常珍贵,获取不易,中原地区西汉时期使用熏炉熏香可能仍主要局限于宫廷、诸侯王和上层贵族等较小的范围内。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

说了这么多,不能不介绍一下南越国时期的熏炉,年发现的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了13件熏炉,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墓与贺县高寨南越贵族墓中亦出土熏炉,说明南越国时期,熏香习俗是贵族阶层的流行风尚。从出土物所反映的情况看,南越国时期熏炉的式样较丰富,多为豆形熏炉,当中既有陶制,也有铜制。

其中,南越王墓出土的5件四连体铜熏炉极具特色,炉内的4个小盒子独立互不通连,可以放置4种不同的香料,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熏炉中同时装有茅香、高良姜、辛夷等物来看,南越王墓的四连体铜熏炉显然更胜一筹。我们推测,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香料,而且已经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来搭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于是,“香方”的概念出现了,香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衍变,不再像过去那样仅指单一香料,而主要是指有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合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汉代一个重要的发展。

四连体铜熏炉

(完)

(注:本文姊妹篇《从琅琊榜中的组玉佩说起》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