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夏至节气正值我国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高温潮湿的天气少不了,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难免会感到烦躁和疲倦,食欲不振,身体酸痛不适等。该怎样改善这样的状况呢?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药食两用的姜此时能够助你一臂之力。

炎炎夏日还吃“辛辣”的姜?

我们先来了解下夏日吃姜的理由

1.出汗多,阳气扩散在外,形成外热内寒的体质。夏天天气炎热,阳气升发。人体出汗多,身体的阳气也同时随着向外扩散,自然体内阳气就会出现虚耗,人体就像地窖或者水井那样,夏天的体内温度要比冬天低,形成外热内寒的情况。《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人体阳气耗损,容易遭至外邪入侵,从而患病。姜具有温阳助阳的作用,夏天吃些姜,有助于补充体内阳气,抵御外邪。

2.夏天多吃冷食喝冷饮、吹空调,易被寒邪所侵。夏天天气炎热,胃口不佳,人们一般都会喜欢吃一些凉口的食物,喝一些冷饮,待在凉快的空调房中,这些容易导致脾胃虚寒。日常饮食之中加入一些生姜,借助姜的温热之性祛除体内寒邪,温中健脾。

3.生姜有助发汗排汗,还有利于祛湿。夏天湿邪较重,容易夹风、寒、暑诸邪侵犯人体,姜有发汗除湿的作用,对于一些体内有湿邪内阻的人,可以通过发汗的方式把湿邪驱除出体外。

4、民间有“饭不想,吃生姜”的俗语。姜确实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夏天温度高,人们胃口不佳,食欲不振,吃点生姜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促进肠胃消化,增强食欲,开胃消食。

姜的种类及其功效

■生姜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有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我们在菜市场中常见的大肉姜属于大种姜;小黄姜即小种姜,小黄姜的药用价值更好。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纤维更细。生姜,是平素厨房里常见的姜,我们在烹饪时会用到姜片、姜丝、姜蓉、姜汁等,都用生姜来制作。生姜属解表药,性微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腥虾蟹毒及中药半夏、南星之毒等功效。在感受风寒而出现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等感冒症状时,可以来一杯生姜葱白水以发散风寒之邪。

■沙姜

沙姜又名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地。从山柰根茎中提取出来的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定香力强,因此沙姜是百搭的香料、调味品。沙姜功效与生姜相似,其性温,味辛,入胃经,有温中、消食、行气、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化。

■高良姜

高良姜俗名南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以广东出产质量最佳。高良姜性热,味辛,归脾、胃经,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例如主要由高良姜和香附两种药物组成的良附丸就是治疗寒邪内阻型腹痛的经典名方。高良姜药性比生姜更为辛辣,热性更强,多为药用,不过在香料中也颇有其名,例如泰国菜冬阴功里就有它的身影。

从药性上而言,生姜、沙姜、高良姜的热性呈递增趋势。因此,食用不同的“姜”时,应根据不同病症、个人体质特点选择。

姜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也不同

■干姜

干姜与生姜同源,是姜的干燥根茎或经切片晒干、烘干所得。经干燥去掉了大量水分,其味更显辛辣,其药性更加温热,成为温里散寒的大辛大热之品。干姜具有回阳通脉、温脾胃、散肺寒的作用,用于阳气虚衰欲脱所致的四肢厥逆、手足不温;脾胃阳虚、阴寒内生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凝气滞、血瘀不通的胸痹、心痛;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症。干姜临床应用甚广,如大家较为熟悉的千古温阳祛寒名方“四逆汤”,就用到了干姜。

■炮姜

汉代的《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炮姜,炮姜又称黑姜,是由干姜作为原料,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炮姜的性味、功效与干姜同,而其辛燥之性减弱,温里的作用变得缓和而持久,并且可温经止血、止痛,也用于妇产科。

■姜炭

干姜除制成炮姜外,还可制成另一种炮制品,即姜炭,炮姜和姜炭仅仅是炮制过程中火候控制的区别,前者为文火,后者为武火,但作用效果却显著不同。中医学认为,药材炒炭能加强止血效果,干姜炒炭后为姜炭,具有温经止血功效,多用于虚寒性出血。

什么时候吃姜最养身体?

从一天来讲,早上吃姜对身体有益。古人有云:“早上吃姜,胜似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姜是宣发阳气的,夜晚人体应该养阴,收敛阳气,吃姜是适得其反,违背天时,所以不宜在晚间吃姜。《论语·乡党》云:“不撤姜食,不多食。”建议每天进食生姜的量为10克左右,切成薄片约五六片。凡阴虚内热、表虚自汗及热盛之人忌服。

供稿科室

药剂科

供稿人

高晓洁

编发

党委宣传部

就诊温馨提示

预约诊疗服务

(一)手机预约: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