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捂得好,一年杂病不缠身
.喜悦平和宁静 做最美的自己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其意直指“倒春寒”,气温就像过山车,冷空气前后,不同病症交替侵袭。此时应对的上上之策,非“春捂”莫属。但是,你捂对了吗? 进入雨水节气的第二候了,“非主流天气”正当时! 白天阳光温煦,有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冷不丁的再来股冷空气,让人倍觉“春寒料峭”。——“倒春寒”无疑了。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阿福真心为大家捏一把汗。毕竟很多疾病的高发期都和温度变化密切关联。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 对此,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用生活经验总结出了“春捂秋冻”的谚语来提醒后人。 所谓春捂,就是说不要急忙脱掉冬装,换上轻盈薄透的春装。此乃对付“倒春寒”的上上之策,非常符合养生之道。 春天万物生发,树的能量和营养液要从根部通过枝干向枝叶输送;人也一样,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冬季进补储存的营养物质,到了春天以后,要从骨髓、内脏开始往外表输送。 这个时候,毛孔慢慢地张开,人的思维也从“若有私意”的封闭状态转向立志要奋斗、要外出、要出游。 岂料,“倒春寒”来搅局!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过早地开放自己的体表腠理,刚刚萌发的生机就会像被泼了冷水一样扼杀,人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 这种温病不是伤寒,而是以发热、出血、自汗为特点的一种流行病或者传染病。 春捂没那么单纯,不要过早暴露,也不能过于封闭。很多人为了美丽的身段,会在春天穿紧身衣,这在秋冬这么做影响不大,但在升发的春季,反其道把自己箍起来,阻碍了气血的流动,也约束了内心的自由。 这些人往往觉得有郁怒、有憋屈却发不出来,由气郁结导致器官组织郁结,可能会出现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所以,阿福劝大家,别跟自己过不去呀! “春捂”,只是被动地靠衣服保暖的话,那就肤浅了。穿的多能防范外邪不侵入体内,如果主动升发阳气产生“抵抗因子”,还有何惧? 中医有言:肝喜条达恶抑郁。在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的食物,可以帮助春天主养的肝气升发,加强疏泄功能,也就利于人在春的大环境下升发阳气。 在做菜过程,洋葱、蒜、芹菜等会通过加热减少气味,气味就是健康的物质,注意烹饪时间不可过长,别把气味儿煮没了。 还有一样辛味食物,独受中医专宠,名号响亮,家家常备——生姜。 春天因为需要养阳,吃生姜也不容易上火,但吃法有讲究。古人说“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因为人在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吃姜有助于健脾暖胃,升发阳气。 但家中的姜多为佐料,药用功能并非很强,推荐姜中战斗机——高良姜,是温中驱寒的中药,尤其适合对付冬转春时停留在体内的各种虚寒。 养生遵循天地自然,吃当季食物就是一种养生表现。1月份开始,韭黄当仁不让地开始上市,以温中升阳的功效对抗“倒春寒”。 中医认为,韭黄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健脾、补肾起阳、行气活血之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食欲低下、反胃、便溏等症,气血瘀滞所致的关节痛、腰痛、腹痛等症,肾阳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软、阳痿早泄等,阴虚内热的人忌食。 下面给大家推荐2款以韭黄为原料的养生汤水。 韭黄姜汁奶 韭黄克、生姜25克,一同捣烂取汁,放入锅内。兑入牛奶克,加热略煮沸,趁热饮用,每日1次,可滋补虚弱、温胃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外感寒邪所致的胃脘冷痛、疲乏等症。 韭黄陈皮粥 韭黄1两,桃仁5克,陈皮3克,同适量粳米一起煮粥,隔日喝一次,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春捂”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捂才是最好的呢?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 人的阳气根于肾,全身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而肾经起于脚底的涌泉穴,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但很多人的体质,不是穿的多就能暖和起来的,食疗吧,又坚持不下来,怎么办呢?内外兼修!借助艾灸外调来温经散寒,以其燃烧产生的红外光谱来“捂”。 艾灸穴位经外奇穴:俗称腰眼,此乃春捂的重要穴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尿频或精神困倦疲乏。艾灸腰眼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足临泣:有些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多属于胆经受阻,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多艾灸足临泣穴。 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和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END—— 衣品尚纯 莲心泽佩 这是一个爱与美的国度 欢迎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8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官方第一次做你男朋友别处处跟我抬杠表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