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此物农村当作柴禾,李时珍说它“治中气,顺气开郁,散寒止痛”。

传统的中草药,来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也不乏很多“名药”(在中药字典里,名药不见得名贵),本来就是生活中的常用之物。

在湖南安化,当地就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四川甘草织得壁,安化乌药当柴烧”。里面就清楚提出了两味中药:甘草、乌药。

在很多地方,某些常用的中草药,很可能在人们的眼里,其身份并不是“药”。比如甘草,因为盛产于四川。古代的川人并用它来“织壁”,也就是茅草房时代的墙壁。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乌药。

乌药,是一种多年生低矮灌木,每到秋天会落叶。上世纪前在安化当地,称之为“见风消”,是农家常用的柴禾,用来烧火做饭取暖。当然,乌药入药的部分是“根茎”,也就是掘取地下根茎,乘新鲜洗净切片晒干,盐水浸润炒干后使用。

乌药性味温。主要有行气宽胀、顺逆止痛、温散肝肾冷气、疏达下焦逆气之用。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兼能温肾缩小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的描述是这样的:“(乌药)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顺气开郁,散寒止痛”。

可以说,乌药也是一味常用的“理气药”,但我们更熟悉的,应该是陈皮、木香、砂仁等等。而乌药和它们比起来,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一般我们熟悉的理气药,就像陈皮、青皮之类,大多以中焦为主。青皮虽然疏肝理气,但并不善于下焦之气。而乌药最善于温散下焦寒气,所以,历代中医在很多“疝气”的方剂里,大多会用到乌药。

对于乌药的功用,历代医家大致总结有如下几条:

1、温肾散寒、行气止疝:

乌药是中医“寒疝”的要药。对由于肾间冷气涉及肝经,而出现的少腹攻痛、疝气疼痛、小腹坠胀等等。一般和吴茱萸、青皮、木香、小茴香、荔枝核、川楝子、肉桂等等配伍。著名的方剂如《圣济总录》里的“天台乌药散”。

2、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对于中焦寒冷,寒邪侵袭脾胃,乃至气机不畅,消化不好而出现脘腹闷胀,胸腹胀痛,绵绵不休,同时还有呕吐呃逆等症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寒胃”,乌药也是常常被用到。一般和高良姜、香附、陈皮、法夏、神曲等配伍;如《证治准绳》里的“六磨汤”;

3、女性生理期寒气:

因为营血遇寒则凝,女性朋友生理期受寒后,常常会有腹痛、嗳气等生理期不适。此时,乌药温散下焦之气的特性就比较合适了。也常常和香附子、肉桂、艾叶、当归、川芎等配伍。如《景岳全书》里的暖肝煎。

4、温肾缩尿:

因肾经虚冷而致小便频数,但小便不黄,遇寒则剧时,古代医家常用到乌药。一般和桑螵蛸、益智仁、山药、五味子等配伍。如《妇人良方》里的“缩泉丸”,适用于小儿遗尿,或者产后调理小便。

乌药最常用的配伍有小茴香和香附子。两者和乌药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小茴香也能温下焦、散寒邪而定疝痛。乌药温肝肾、散冷气顺逆气而治疝痛。小茴香偏重于“温暖”,乌药偏重于“行气”;香附子行十二经之滞气,开郁散结,偏入肝胆,长于少腹气滞。而乌药顺肾与膀胱经之逆气,治疝缩尿,偏入肾经。香附子偏重厥阴寒郁,乌药偏重于习惯少阴寒气;

参考资料:《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妇人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cd/1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