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D生姜和干姜,差别不止一点水分而已
俗话说,“厨房一日不能无姜”,去腥、开胃,总有姜的一席之地。 其实在中医药界中,姜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味药材,生姜、干姜均可入药,但它们的差别可不止一点水分而已。 生姜与干姜,功效有差别 医院药剂科药师郑智敏说,生姜,顾名思义就是新鲜的姜;干姜,可理解成晒干的生姜。生姜、干姜都是姜的根茎,一个是鲜品,一个是干燥品;一个为辛温解表药,一个为温里药,功效有所差别。 我们可通过下表,简单了解一下生姜、干姜、姜皮功效的区别。 表/受访者提供 生姜和干姜均有温热之性。只是生姜偏于表,侧重解表、散寒、止呕,多用于解表剂中;干姜偏于里,侧重温中、温肺、回阳,多用于调中剂中。所以,临床常有“新感用生姜,久羁用干姜”的说法。意思是说,新发的感冒风寒用生姜,久病则用干姜。 一湿一干,品种种植均不同 仅仅水份含量的差异,怎么会引起干姜和生姜功用的区别? 郑智敏说,虽然生姜和干姜同出一源,但两者在品质上的某些差别,是由于种植地域的不同以及长期选育栽培的结果,干姜和生姜是姜的两个不同的栽培品种。 要了解这一点,还需要从姜的生长种植说起。原来,姜是利用根茎繁殖的,在生长过程中有母根(母姜)、子根(子姜)等部位之分。 湖南产的姜图/张华 姜有南北之分,南方(如四川、湖南等地)的姜,由于气候炎热、光照充足、生长期长,一般于冬至时采收。其根茎瘦小、粉性强、辣味浓烈、水分较少,适合药用,习称“药姜”。 北方(如山东、河南等地)的姜,由于气候寒冷、霜冻期早、生长期短,一般于立秋前后采收。其根茎肥大、粉性弱、辣味淡薄、水分较多,以食用为主,或以生姜入药,习称“菜姜”。 即使同在四川、贵州等南方地区,由于田间种植管理不同,也会形成药姜和菜姜两个品种。药姜载培时,挖穴浅、培土薄,冬至前后采收,生长期长;菜姜挖穴深、培土厚,立秋前后采收,生长期较药姜短4个月。若药姜载种时挖穴过深,埋土过厚,也会长成菜姜,降低品质。 入药时,最好选择道地干姜 长期以来生姜、干姜入药比较混乱,特别是干姜。 虽《本草纲目》之后的明清时期普遍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但现在大多数用的却是子姜,各地常用品种来源大致如下: ①四川等干姜主产区的药姜根茎干燥品,质量好,产量大,临床最常见; ②各地菜姜的母姜干燥品,质量亦可,只是产量较少; ③部分劣质菜姜切片后的干燥品,也不少见,品质药效都较差。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道地干姜,应该是产于四川犍为、三衢开化等地的“药姜”之母姜,去皮曝晒加工而成。 山东产的姜图/张华 另外,两者不仅是水含量的差别,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不完全相同。 郑智敏说,生姜与干姜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和辛辣成分两大类,辛辣成分中主要有姜辣素、姜烯酚、姜酮等酚类成分。有文献报道称,干姜总挥发油含量低于生姜,但辛辣成分较生姜多。除了成分含量比例不同,各自还含有其特有的化学成分,例如干姜中含生姜没有的橙花醇乙酸酯、异香橙烯等。 至于是否因此带来药效的不同,虽然仍有待进一步考究,但足以说明两者并不仅仅是水分含量的差异那么简单。 姜皮性凉,与生姜、干姜的功效完全不同 姜皮虽属生姜的一部分,但性味及功效完全不同。 姜皮,辛、凉,有和脾行水、消肿、止汗的作用,常用方如五皮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五加皮、陈皮)主治水肿。 文/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魏星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责编:张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cd/5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民间治病绝招散剂疗法
- 下一篇文章: 高良涧街道聚焦聚力抓重点冲锋冲刺满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