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时间表!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三伏养生全攻略

三伏养生关键词

袪湿|养气|养心|健脾|解暑|清火|安眠

三伏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40天!一年中最可怕的时候到了。三伏过不好,是要留病根的!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

年的三伏时间: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坚持在伏天常喝温水、姜枣茶,少喝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

今年7月11日开始就将进入三伏天,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强悍

过不好三伏,会落下病根!

其实,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如何过好三伏?

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

入伏后有一个问题一般人都会搞混:“伏天里我们是不是要一心防暑?”

错,正好相反!要一心防寒!

夏天不防暑要防寒?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你没听过“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积累的吗?”

这是因为你可能在伏天时期常做以下事情而导致了寒气入体: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常吃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

后果多严重呢?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位30多岁的女性,夏季一天要吃5根冰棍,每天都要吹空调和风扇,两年以后,她得了硬皮病,全身皮肤变硬变黑,并出现内脏损害,这就是寒邪由表入里的严重后果。

还记得当年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后,天天一犯病就冻成狗,身体里都是“寒邪”,最后要靠“九阳神功”才能逼出寒气!

可见,万一寒气入体有多么可怕。况且:你们谁会九阳神功?

三伏天防寒,就看这三招!

1、避免冷风直吹

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

2、护好两个部位

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3、饮食注意少寒凉

要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三伏天里应该喝常温的水!

那么,三伏天喝热水到底有没有用?

三伏天喝热水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发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功能,起到透里疏通、清热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种养生方法,虽然可行但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并不是短短一个三伏就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气的。

运动适当出汗、泡脚微微出汗都可以祛除寒气,不过要长年累月的坚持,要除寒气平时可以少吃螺、西瓜、柿子、蟹、河蚌、竹笋、荸荠、苋菜、黄瓜、藕、鳖、绿豆等寒性食物。

如果只是想通过喝热水,一朝一夕就祛除体内的寒气,是万万不可能的。

三伏天食疗记住"三"字法则

三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

1、三伏天可以做一些消暑粥,补气清暑、调理脾胃。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冬瓜莲子粥、荷叶绿豆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伏天喝粥,还可加山药、茯苓等药材,祛湿效果会更好。

2、祛火的新鲜蔬果,如苦瓜、西红柿等,在这四十天可以多吃。慎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少喝冷饮,每天至少喝毫升水。

一、肉:入伏吃三肉

1、羊肉:逼走体内寒气

把羊肉这种常见的冬令补品放在三伏天来吃,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现在人们太贪凉了,冷饮一杯接一杯,空调一吹一整天。这时疾病也来了,比如冷饮刺激胃肠,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空调则会带来全身肌肉关节疼痛。

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如果你整晚地吹空调,早上起来觉得头很痛,饮食中吃点羊肉就缓解了。

2、鸡肉:补充恢复体力

三伏天,为什么要吃鸡肉这些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呢?

这是因为人在三伏天时,体力消耗增大,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适当吃些鸡肉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鸡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非常适宜人体消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帮助恢复体力!

3、猪蹄:丰富的维他命

三伏天出汗多,人体中各种维生素(维他命)损失也多,这个时候吃点猪蹄,可以很好的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猪蹄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并含有钙、磷、镁、铁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有益成分。

二瓜:入伏吃三瓜

最热的三伏天来了,一定要吃三瓜!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可帮助排除毒素,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

1、吃苦瓜:人伏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

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2、吃丝瓜:人伏平痰喘

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而且丝瓜可谓是三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

丝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果出现痰喘咳嗽、热病烦渴等也不妨试试吃点丝瓜来缓解。

3、吃冬瓜:入伏增食欲

“冬瓜”听名字就知道非常适合炎热的三伏天食用。

冬瓜能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饭:入伏三主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1、头伏吃饺子:平补效果好

头伏吃饺子,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们食衣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头伏吃饺子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营养专家认为,伏天不能热补或温补,最好平补,饺子正适合平补。饺子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2、二伏吃面条:驱病败心火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之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

三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面条出锅后用凉开水过几遍。

麻酱要用水稀释,酱油要用热花椒油炸一下,醋里滴上几滴香油把这些佐料浇到面上,再配上黄瓜丝、菠菜等,浇上蒜泥,不仅刺激食衣,而且“败心火”。

3、三伏吃烙饼摊鸡蛋:恢复补营养

到了三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该瘦的人都已经消瘦了很多。所以,这个时候要适当多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烙饼除了面里的营养外,其他营养素都严重不足。这时如果加上鸡蛋,就可以达到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的标准。

三种粥

荷叶绿豆粥:祛暑养生;做法:绿豆汤和粳米粥一起煮,出锅后盖上一片荷叶;

水果粥:美容养颜;做法:在煮开的米粥中加入香蕉、刺梨、红豆粉、冰糖等辅料;

山楂粥:消脂开胃;做法:山楂在沸水中煮15分钟,捞出,然后用山楂水煮糯米粥。

健身指南

三伏天期间,也是运动性猝死高发的时间段。所以说,在三伏天锻炼,还得“悠着点儿”。

当你感觉特别疲惫、胃口差、手指发麻、眼睛发花时,建议停止运动。同时,专家表示,伏天运动讲究微汗即停,要适时地根据自身情况和天气特点来适度调整活动。

1、选择气温相对凉爽的时间段

三伏天虽热,但并非全天“蒸烤”。早晨气温相对来说较为舒适,是非常合适的运动时间,建议最好在早晨6时至8时之间进行锻炼。

2、运动20分钟休息一次

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宜超过一个小时,建议每20分钟休息一下。

3、倡导轻运动,做到微汗即停

这几天,运动最好不要选择大汗淋漓的项目,以身体舒适为宜。如果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样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事先做好充分的热身,以免骤然运动引起意外伤害。

4、及时补充水分,注意运动后饮食

夏季锻炼体内水分流失快,在运动前后和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白开水、淡盐水为宜,尽量别喝凉水或者吃冷饮。

同时,健身后可以多补充

蛋白质、维生素,饮食上最好荤素搭配,少吃多餐。

运动推荐

对中老年人来说,并不一味强调“夏练三伏”。那究竟哪些运动适合在这四十天进行呢?

专家表示,夏季运动要保持低运动量,短时间,避免剧烈、高强度的运动,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1、健步走

健步走是速度介于跑步和散步之间的一种运动方式,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对增强腿部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2、游泳

作为夏季最好的运动,游泳不仅锻炼人体的手、脚、腰、腹,还特别对血管有益,被誉为“血管体操”。

但游泳消耗体能较大,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肺病等病史的中老年人在游泳时应听取医生的建议,以免发生意外。

3、健身球

健身球运动量小,不受场地、气候的限制,故适宜夏天练习。

把玩健身球,通过指掌运动,还可以使手指、手掌、手腕弯曲伸展灵活,促进指、腕、肘等上肢肌肉的运动。

4、钓鱼

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和“上火”,中国古代养生家认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

垂钓需要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成,对提高人的视觉和反应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并且湖滨、溪畔、河旁空气中含有较多负氧离子,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养生秘方

1、护心养心是关键

“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出,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所以伏天养心显得尤其重要,尤其对于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

饮食上可食用红枣、红豆、樱桃等红色食物,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2、清热除湿要及时

三伏天闷热潮湿,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

同时,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等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建议大家,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以加入威灵仙(祛湿)20克,苍术(通经)15克,白术(健脾)15克,效果会更好。

3、体质药浴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根据每个人不同体质情况进行体质药浴,发汗解表,辨体施养,据体而泡,因人而异。让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有效的排除体内风、寒、暑、湿、燥、火六邪。

《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问:三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呢?因为“三伏天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也就是说:这时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而三伏天天气酷热,人们喜欢一切寒凉的东西:食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总之怎么凉爽怎么做!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埋下病根!体内阳气弱了,寒湿之气就上身了啊,不病才怪!特别是人体五腹六脏里的寒湿之气是万病之源!

在此时贴敷温散寒邪、扶助阳气或芳香走窜的药物(最常用的药物有附片、肉桂、细辛、白芷、荜茇、高良姜、生姜、白芥子、半夏、麝香、冰片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扶助人体阳气、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防治冬季易反复发作、加重的疾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炎热,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在“三伏”时节进行穴位敷贴,可以扶正祛邪,调补阴阳,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人健康是责任!全家人健康是幸福!让更多的人健康是快乐!!!

传承养生精髓推动全民健康

爱悦峰

悦爱悦峰悦健康

爱悦峰

为美业赋能为健康添彩为养生筑魂

个性化养生体质美容倡导者

携手爱悦峰人生更轻松

谢谢欣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cd/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