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2月18日18时44分将迎来“雨水”节气,这一天适逢“七九”第六天。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太阳黄经位于°。从雨水开始,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逐日增加,在中国黄河流域,气温逐渐回升到0℃左右,冰雪融化、降雨开始。因为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就是黄河流域一带,人们看到降水由雪变成了雨,因此给这节气取名“雨水”。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只是刚春意萌发,还会乍暖还寒的话,那么雨水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人们会明显感到春回大地,田野一片生机,正是九九歌中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时节,农民们快要闹春耕了。

雨水三候

中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獭祭鱼

第一个五日,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鸿雁来

第二个五日,此时南方天气暖,大雁自南向北飞。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草木萌动

第三个五日,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大地开始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养生要点

谨防寒湿

百病寒为先,湿邪缠绵难去。所以雨水时节不止要防寒,还要避湿。

调养脾胃

春季肝木旺易克脾土,易使脾胃虚弱,湿邪内生;而雨水的到来,地湿之气渐生,湿邪更易困阻脾胃的运化。脾喜燥恶湿,因此这一时节的养生重点在于:守护脾阳,健脾利湿。

勿忘护阳

雨水时节的养生要旨,仍是立春时段的延续。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应当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加以设防,对阳气加以扶助。

按摩经络

雨水节气,可辅以经络拍打、经络操等方式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若感到困倦、无精打采、迷迷糊糊,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这三个穴位,每天按揉5~10分钟,可起到安神定志、调整睡眠的作用。

雨水生活起居

小心痹症,继续春捂

雨水时节阴雨天居多,风、寒、湿三气杂至,此时易患关节痛,有这类顽疾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肩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另外,根据时令特点,雨水时节应继续“春捂”,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受寒。

泡脚暖足,祛寒除湿

所谓: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脚位于身体的最底部,气血最为不畅,很容易受寒湿之气的侵袭,不得怠慢。除了穿上合适的鞋袜外,每晚睡前还需用温热水浸泡双脚。

适度运动,解除春困

雨水节气,宜做些较轻松的运动,以便让体内阳气和缓上升而调治春困,运动量以劳而不倦、轻微出汗为度,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慢跑、散步等。

精神调摄,平和心气

湿困脾弱,就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养脾要静心,需以精神的调摄为主。在这天气多变的雨水节气里,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力戒暴怒、忧思。

雨水饮食原则

饮食平和,宜食甘味

此时不宜吃辣椒等燥热的食物,以免“火上浇油”;同时要慎忌生冷寒凉之物,以免伤阳助湿。饮食应当平和,适当吃些温性的甘味食物,以养脾胃。如:山药、大枣、甘薯等。

省酸增甘,春时宜食粥

雨水节气适当多食粥,因为粥以补脾益胃的谷米组成,且水米交融,既香甜可口,又便于消化吸收。若结合雨水节气寒湿偏多的特点,选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药、芡实与高良姜、桂圆肉等健脾渗湿或散寒除湿的药食两用之品,一块煮粥,效果更好。

疏肝助阳,宜食芽类

春天宜吃绿豆芽、黄豆芽等芽类的食物,甘凉清热,可疏发肝气,其对应的是春生之力。

健脾渗湿,宜食茯苓

若要防止受湿邪之侵,饮食上要多吃一些茯苓等健脾利湿的食物,才会起到养护脾胃的作用。

雨水传统风俗

占稻色

这是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的民间习俗,起源于宋代。古人利用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这一年稻谷收获的丰欠情况,欲用此法来把握农事。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数量。爆出来糯米越多,这一年稻谷的收成就越好;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就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另外,“花”与“发”语音相似,也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会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五谷丰登。

“拉保保”

“保保”是四川方言里“干爹”的意思。在雨水这天,川西人带着孩子,出门寻找一位合乎心意的“干爹”,希望能护佑小孩健康成长。

撞拜寄

旧时人们怕子女身体不好,不容易抚养,迷信的说法是要拜一门干亲以保孩子健康。而撞拜寄和一般的认干亲不同,重在一个“撞”字。雨水那天一早,年轻妇女就手牵着孩子站在大路边,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到底是谁她也不知道,所以要靠“撞”。有人经过,就拦住对方,让孩子磕头拜寄,认为干亲。当然也不都是偶然,比如孩子瘦弱的,就选择身体健壮的人。拜寄的目标也不仅限于人,亦可是具有神性的石头或植物、动物。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种原始习俗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最朴素的祝愿。

回娘家

对于川西一带,雨水是一个尽孝的日子。这里深受道家文化陶染,把寿命喻为“大限”,人们希望借助雨水的意象来为家中老人“接限”,祝愿长命百岁。雨水当天,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回娘家送礼。或送上一段九尺九寸长的红绸带,取久久长寿之意,祈求父母长寿;亦或一丈二尺长,取月月红之意,祈求父母安康;如果是农历的闰年闰月,礼物中还要添加一对竹椅,红绸带缠于上,寓意儿女已成家立业,父母可安享晚年了。另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礼物,那就是儿女们亲手做的“罐罐肉”。食材选用的是猪身上最肥美的猪髈,加入芸豆、海带、大枣、枸杞等甘甜滋补的配料,放入瓦罐细火慢煨,待猪髈肉软后,再用红纸、红绸带封住罐口,代表对父母的感谢和敬意。吃完后,父母会在瓦罐里装满米,或是封一个红包,以此祝愿女儿家中物足粮丰。在这一来一往之间,亲情越是紧密,就像那小火慢煨的“罐罐肉”,香气氤氲,回味绵长。雨水雪渐消,却盛了一罐春的温暖。

送女婿一把“伞”

在我国部分地区,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带女婿回门探亲时,岳父岳母会给女婿送上一把雨伞,不仅为了应景雨水节气,还为了勉励女婿,要像伞般为家庭遮风挡雨。

七不出、八不归

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有人据此认为,初七不能出门,初八不能回家,更有人连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也有人说是封建迷信,是旧社会留下的糟粕。其实都不对。七不出,八不归,确实是老祖宗传下的教育人的话,但其正确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七不出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就是说,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归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无颜回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切不可贴上封建的标签一棒打死,忘了老祖宗的教训。千万别误解了“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真正意义。

图文/启蒙树幼儿园排版/启蒙树幼儿园

启蒙树大家庭欢迎你的加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