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1

芯片卡脖子

7月16日,在台积电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该公司透露,未计划在9月14日之后为华为继续供货。而美国政府5月15日宣布的对华为限制新规将于9月15日生效。

在此之前,根据美国商务部5月15日公布的 禁令,任何企业供货含有美国技术的半导体产品给华为,必须先取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不过,该禁令公布后有天的缓冲期。

美国新禁令公布后,日经新闻曾在5月28日报道,华为已经储备长达两年的美国“关键芯片”。

该报道称,华为储备工作主要集中在英特尔生产的用于服务器的CPU和赛灵思(Xilinx)的可编程芯片上,这些芯片是华为基站业务和新兴云业务的“最重要组件”。

目前华为Mate40与苹果12这两个系列的手机都发布在即,它们使用的都是5nm工艺的芯片,全球只有台积电能代工,华为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今年3月底的财报会上也曾公开表示,如果美国禁止芯片制造商使用美国的设备、材料和软件来制造海思设计的产品,华为仍可以从三星、联发科和紫光展锐购买芯片。

但是,如果台积电都绕不开美国的技术,三星、联发科和紫光展锐能绕开?

包括中芯国际也绕不开。

所以,9.15日之后,华为再无高端芯片可用。即使有半年、一年、两年的库存,总有用光的那一天。

而且,市场的反应有提前量,根本不会等到用光库存的那一天。此前英国太独逆转,宣布禁用华为的理由之一,就是华为9月15日之后,不再有可靠来源的芯片供应,安全性存疑。虽然整个安全的理由就是牵强附会,但是,即使对于现在还支持华为的国家和客户来说,没有中高端芯片供应,业务可持续性存疑,不用等半年一年,现在大家就会对与华为的业务合作产生疑虑。

芯片,确实卡住了华为的脖子,也很有可能卡住所有中国高科技IT企业的脖子。

7月1日,英特尔公布的一项官方声明中,英特尔宣布停止向浪潮供货。该声明表示,英特尔“必须对其供应链进行调整,以确保遵守美国法律,因此别无选择,只能暂停向客户供应产品。”并表示预计断供的时间将持续两周。

起因是本月6月25日,浪潮被美国国防部列为所谓“由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的20家公司之一。其他上榜企业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监控设备制造商海康威视。

年按出货量或收入来看,浪潮均是全球第三大服务器供应商。

占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及云服务市场的一半以上,约占英特尔全球服务器及处理器销售额的26%。浪潮目前的设备只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

根据浪潮年的年度报告,该公司在年花费了约亿元用来向英特尔采购芯片组件,占该公司全部支出的37.5%。

当然,浪潮只是遇到临时断供,如果真的断供,浪潮直接休克,一如在年年初,中兴通讯被美国实施禁止令,规定该公司不得在七年以内使用美国公司的组件和技术,中兴就地休克。

华为虽然在这两年做了一些准备,彻底断供芯片之后,做了一些准备和储备,不会就地休克,但原地下坡路是很难避免。

整个大国,有点科技含量的企业,基本上受制于“芯片”。

中国的转型和升级,依赖于科技发展,现在被“芯片”卡了脖子。

而全球芯片帝国的王座上,坐着台积电。

2

台积电

台积电,全球 芯片代工厂,市值亿美元,是全球市值 芯片产业链公司。超过三星电子的亿美元,Intel的亿美元,高通的亿美元。

先开一张表格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厂排行榜单中,台积电占据了51.5%的制造市场份额,位列 名;三星则以18.8%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大晶圆厂。而第三至五名分别是格芯、联电和中芯国际。其中,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4.8%,虽然距离台积电还有10倍以上的距离。

比营收更重要的,是各厂商的制程能力。

纳米制程还有十几家,到了14纳米,只有六家,包括中心国际。到了14纳米以下,只有三家:Intel、三星、台积电。

而对于未来的制程,三星和台积电走在了前面。

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8年后,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

但从22纳米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

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联电(台湾联华电子)止步于此。

台湾地区的“联电”和“台积电”,曾被誉为世界芯片制造双雄,这两家公司,占据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额。

联电,更是曾经的老大,但是联电的制程工艺就止步于14纳米了。

年,工艺步入10纳米,英特尔倒在了10纳米,曾经的英特尔芯片制程独步天下,台积电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赶的。

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而在7纳米领域,英特尔更是至今无法突破,而美国另一家芯片代工巨头“格芯”,也是在7纳米处倒下的。

美国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尔倒在10纳米,格芯倒在7纳米,而进入更难的5纳米,只剩下三星和台积电。

但三星5纳米年初才首发,离量产和高良率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之前提过芯片代工,首发,试产,正式量产,这三阶段一个比一个重要。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目前台积电是全世界 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的代工厂。

但Intel目前还在7nm上挣扎。三星5nm将于年底试产,而台积电5nm在今年二季度已经量产。台积电3nm制程芯片预计明年上半年在台积电南科18厂P4厂试产,于年量产,业界以此推断,台积电2nm推出时间将在年到年间。

就在今天,7月17日,台积电3nm制程芯片预计明年上半年在台积电南科18厂P4厂试产,于年量产,业界以此推断,台积电2nm推出时间将在年到年间。

台积电碾压三星!

目前中芯国际自有的DUV光刻机可以做到7nm的工艺,但这时已经是DUV的极限了,且良率会很难做。再进一步的话,5nm的光刻必须用到EUV,否则掩模的层数要多到失控了。

光刻机,是最核心的芯片制造部件,荷兰的ASML是光刻机 。

3

台积电是光刻机巨头ASML股东

芯片设备中最重要的光刻机市场示意图:

年光刻机出货台,ASML出货台,占比60%。在22nm以下的光刻机,供应商只有ASML一家。另外两个厂商是日本的尼康和佳能。

ASML是荷兰公司,股东分散,但主要股东是美国资金。

年Intel和美国能源部共同发起成立EUVLLC,汇聚了美国 的研究资源和芯片巨头,包括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三大国家实验室,联合摩托罗拉、AMD等企业,集中数百位 科学家,共同研究EUV光刻技术。

美国政府担心最前沿的技术落入外国公司手中,反对ASML和尼康加入。在ASML做出多项让步后, 成功加入EUVLLC,能够享受其基础研究成果,尼康却没能加入。

年摩尔定律的延续再度陷入停滞,ASML仍坚持EUV研发,寻求政府经费帮助,吸收下游制造商投资,联合研究所等合作研发,最终于年成功推出 台EUV光刻机。

ASML为了筹集EUV光刻机的研发资金,于年提出“客户联合投资计划”:客户可通过注资的方式成为股东后拥有优先订货权。这样一来,ASML的研发资金压力转移到了客户身上,客户需要为先进光刻技术的研发买单,但同时也会拥有对先进技术的优先使用权。

该计划一经推出,ASML以23%的股权共筹得53亿欧元资金。三星5.03亿欧元股权投资,2.75亿欧元研发支持,Intel5.03亿欧元股权投资2.75亿欧元研发支持,台积电以8.3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ASML的5%股份。其中三大股东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分别持有的股份为15%、5%、3%。当然,随着ASML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三家大客户减持了持有ASML公司的股份。

现在,荷兰ASML公司 的股东是美国资本国际集团,第二大股东就是美国贝莱德集团,前两大股东都是美国的资本。

ASML在年共向客户交付了26台极紫外光刻机。其中,有9台是 型号,即NXE:C,这些新型号的光刻机被用于7nnEUV工艺的制造。其中有一半给了台积电,其余给了三星、英特尔等有晶圆业务的公司。

英特尔的10nm和台积电的7nm平面基础尺寸是近似的,两者每平方毫米都是一亿个晶体管左右。但台积电早已量产(麒麟/,A12/A13,AMDRyzen等),但英特尔多年还是搞不定良率问题。

英特尔也能买到 的ASMLEUV设备,那么为什么还是搞不定10nm的制程呢?这可能与英特尔激进的材料路线有关,但是也反映出芯片制造不仅仅是能不能买齐所有的芯片制造设备。

凶猛的台积电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4

台积电是台湾企业,大股东是欧美机构

台积电是有台湾人张忠谋创立,目前主要在台湾经营,在美国和台湾上市,但主要的股份被美国和欧美财团控制。

台积电前十大股东分别是:

花旗托管台积电存托凭据专户持股20.78%;

台湾行政院国度成长基金办理会持股6.38%;

摩根大通托管沙乌地阿拉伯中央银行投资专户持股3.1%;

花旗(台湾)贸易银行受托保管新加坡当局投资专户持股2.29%;

美商摩根大通托管阿布达比投资局投资专户持股1.39%;

大通托管欧洲太平洋发展基金大卫费雪等专户持股1.17%。

国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6%;

美商摩根大通银行台北分行受托管stichting存托APG新兴市场股票配合基金投资专户持股1.07%;

渣打银行梵加德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基金专户持股0.95%;

渣打托管isareMSCI新兴市场指数基金投资专户持股0.94%。

目前其 的股东就是美国花旗托管台积电存托凭证专户,其股份比例高达了20.5%,第二个股东就是台湾行政院展基金,其实持股比例为6.3%。

张忠谋(美国籍)年创立台积电开始,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积电的股份已经变得非常分散。

台积电和张忠谋只是个生意人,赚钱不嫌多,麻烦事不嫌少。

张忠谋生于台湾,求学并工作于美国,加入美国籍,但台积电在台湾创立,主要在台湾发展。

台积电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大客户苹果、华为、高通,小客户数百家。

台积电和张忠谋只是一个生意人?当然不是的。

张忠谋作为一个美籍台湾人,主要股东都是美国和西方财团,但他的主要发展根据地还是在台湾。

台积电的5nm工艺工厂已经确定在台湾。包括所有 的制程,首先在台湾研发、试产、量产。台积电在中国只有两座工厂,其余12座都在台湾,在美国正在建造一座5nm工厂。在大陆的工厂通常落后台湾两代以上,目前大陆 的是14nm制程。

那么,台积电和张忠谋只是一个有故乡的生意人?美国不制裁,就做全球生意,美国制裁绕不过去,就不做华为和中国的生意。

也没有这么简单。

格芯是美国军方-年的合作伙伴,美国军方和航太工业所需要的芯片等都是包给格芯代工的。

但是因为7纳米研发成本和难度太大,格芯最终决定放弃7纳米。

于是这才出现了美国政府将“台积电”纳入美军合作伙伴中,并且准备和台积电签署年后与美国政府的芯片代工伙伴协议。

因为7纳米技术,台积电被美国政府视为“自己人”,而为了长期供货美国,台积电也宣布了亿美元的赴美建厂计划。

而台积电和张忠谋与中国芯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就是和中心国际的纠缠。

5

台积电和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的创办者,是张汝京。

张汝京年生在南京,蒋介石败退后随着国民党一起去了台湾,台大毕业后去了美国,攻读工程科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博士。

年张汝京进入当时声名赫赫的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担任工程师,并且师从集成电路发明者“杰克基尔”的团队。

也许是命运弄人,张忠谋(台积电创办者)当时也在德州仪器担任 副总裁,张忠谋手下管着多人。

张汝京,小工程师

张忠谋, 副总

这两人在职位上天差地别,也没人能想到多年后双方成了“宿敌”,一个在台湾创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代工企业。

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

张汝京当时所做的是关于DRAM芯片的研发制造,可DRAM芯片市场被日本企业杀的支离破碎,80年代美企不是日企对手

美日 也爆发于那个时代。

德州仪器苦苦撑到年,最终放弃DRAM产业,这一年正好是张汝京效力于公司的第20年。

在第20年,自己深耕的领域被公司放弃,张汝京也无心再逗留,他选择了提前退休,想回台湾看看。

退休后的张汝京回到了台湾,继续搞半导体,可张忠谋年就从德州仪器主动辞职,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

年的台积电已经颇具影响力了,和台湾另一家半导体企业“联华电子”(联电)在激烈争夺半导体代工的江山。

在台湾半导体行业厮杀激烈之时,50岁的张汝京找到了投资人注资,同时利用自己在德州仪器的广泛人脉,德州仪器校友会里的高级工程师,在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挑战“台积电”和“联电”。

世大半导体创办的那一年,台积电年营收13亿美元,并且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

而“世大半导体”,有着“德州仪器校友会”的支持,在技术实力上拥有相当实力,仅仅用了三年,“世大半导体代工”就实现了盈利,可谓神速。

但就在世大半导体正要蓬勃发展的时候,台湾半导体代工双雄,“台积电”和“联电”的厮杀进入白热化。

当时“台积电”因订单大幅增长,产能跟不上,于是台积电要求客户提前支付订金,不然不给下订,这一做法让台积电口碑暴跌,遭到广泛批评。

在此机遇下“联电”展开凶猛的合并攻势,先后合并了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等公司。

联电的“合并攻势”目的很明白,通过合并快速抢占市场,趁台积电受困之际,打垮他。

当时联电通过一连串的合并,一跃成为了一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半导体巨头。

在此情况下,台积电坐不下去了,对手在搞并购的把戏,台积电也必然要选择合并其他公司,以求抢占市场和技术,和“联电”决一雌雄。

很快台积电看上了才发展三年,但势头正盛的“世大半导体”。

选定了目标,台积电便派人多次与张汝京接触,进行合并前的“尽职调查”(谨慎性调查)。

台积电是当时的龙头企业,要并购成立仅3年的世大,这件事得到大多数股东支持(谁都知道并购后股东能拿到不少好处)。

那张汝京的态度呢?张汝京也并没有反对并购。

但双方在具体谈并购的价格时,张汝京就没参加谈判,最终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汝京创立仅3年的“世大半导体”。

那一年,是年。

并购后台积电直接掌控世大半导体,世大的工程师和管理层也大部分留任。

但此时的张汝京已经心生去意,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在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但在半导体行业前,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

这两家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实力也毫不逊色,世大想要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

所以也许在“台积电”筹划并购“世大”的时候,张汝今就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

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张汝京多次向张忠谋提出要去大陆发展,但张忠谋不置可否,始终没有个明确的态度。

如果年时就在中国建立先进的芯片制造工厂,中国的芯片制造产业链经过20年能发展到什么阶段?

张忠谋不表态也是“情有可原”的。

1年后,中国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每年都要花巨资进口半导体产品,于是我们想发展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但半导体是高科技产业,西方不希望中国掌握,西方希望中国永远是那低廉产品的代工厂,中国做血汗工厂就够了,高科技的事,中国人就别管了。

于是年以美国为首的33个国家,共同签署《瓦森纳协定》,这个协定全称叫做《关于常规武器与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协定》。

简单讲就是,禁止向比如中国之类的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则进行严格的审批出口。

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设备,都会以N-2的原则审批,所谓的N-2就是任何高新技术设备,中国都将比西方国家晚至少两代。

N就是现在 的技术,-2就是比 的晚两代。

美国对中国施行“技术出口管制”,而当时台当局的李登辉,以及后来的陈水扁,自然紧跟美国步伐,限制台湾的高科技人才,前往大陆。

所以当张汝京和张忠谋谈论要去大陆发展时,张忠谋始终不明确表态,担心的就是这个东西,因为无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高技术人才,流向大陆,都是非常敏感的。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汝京依然下了决心,抛售台积电股票,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

张汝京先去了北京考察,想在北京为他的投资选址,可在北京期间北京市长和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都不在,只有一位无法做决策的官员陪同, 定不下来,随后张汝京去了上海。

张汝京和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是“老相识”,在得知这么一位人才要来大陆发展半导体,那必然是全力支持。

江上舟力邀张汝京来上海落地半导体产业,同时张汝京在上海考察期间,上海市长,副市长全都在场,一批大小官员陪着张汝京去张江选地,要哪块都可以,当场就能给你定下来。

年4月,张汝京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中芯国际”,随后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海设厂。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注册在开曼群岛?中国的中芯为什么国外注册?

1,避税,开曼是国际知名避税 。

2,西方国家忌惮中国自己发展高科技,对中国实施技术N-2的封锁,所以中芯国际在开曼注册,用的是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参股,重组,合并等。

所以你就能看到,中芯国际在注册后,他的首批投资名单中有中国政府背景的上海实业,北大青鸟,也有美国高盛,中国台湾的汉鼎亚太,还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

这样,中芯国际就是个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而不是让西方国家敏感的中国国企,这更有利于资本,技术,设备,人员等流入中芯。

年4月公司创立,5月张汝京带领数百名工程师团队和技术来到上海,8月就破土动工,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

在张汝京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芯国际扩张神速,中芯在上海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北京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

你不可能看到比这更汹涌的投资手笔了,光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耗资数亿美元,一条12英寸的耗资10亿美元。

中芯这一上来没多久,几十亿美元就砸进去了。

中芯国际汹涌的设厂扩张,让他的产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冲入世界半导体代工行业的前三甲,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

如果中芯国际没有被台积电狙击,张汝京没有被迫离开台积电,现在的中芯国际不可能是全球第五,跟台积电掰手腕也是可能的。

面对中芯国际如此的扩张冲击力,台湾当局急了,陈水扁亲自下令,以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去上海投资为由,重罚张汝京万台币,北京12寸厂建厂后又罚万,收购天津摩托罗拉后再罚万。

台当局见张汝京“不知悔改”,索性把他名字列入通缉名单,这让张汝京宣布放弃台湾护照。

当时张汝京发表一份公开声明:

我虽是美国公民,但在台湾长大,对台湾感情深厚,1年从美国回台湾后,在台湾建造了4座芯片代工厂。

年开始在大陆兴建芯片代工厂,我为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同样尽力,为华人的半导体事业同样尽力。

我深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唯有合作互助才能获得双赢,希望台当局别再来打压我们在大陆的发展了。

在扛过台当局的打压后,年创办仅4年的中芯国际赴美上市。

年起,台积电开始起诉中芯国际。

年11月,加州地方法院判中芯国际败诉,中芯在65个有争议的专利项目中,非法使用了61个,台积电要求中芯赔偿10亿美元。

面对10亿美元的高额赔偿金,中芯国际希望和解,不过好在当时台当局的领导人是马英九,在马英九和大陆这边领导的撮合下,台积电同意就和解展开谈判。

年,双方达成和解,但和解的条件却异常苛刻——中芯赔款2亿美元、10%的股权给台积电,张汝京即刻解职,离开中芯国际,并在5年内不得踏足半导体行业。

张汝京辞职后,中芯进入混乱的内斗时期,最终内斗以张文义出任董事长压住了场子,张文义又请来邱慈云管理公司。

邱慈云是守城大将,善于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盈利,他一改张汝京时代“盲目投资、大举研发”的烧钱战略,推崇稳扎稳打,先实现盈利,让公司能稳定的活下来。

在邱慈云的管理下,中芯终于扭亏为盈,并且开始连年盈利。

但是稳定和盈利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和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年,台积电决定在南京建14纳米厂,而这一年中芯的技术能力,只停留在28纳米。年,台积电决定在南京建14纳米厂,而这一年中芯的技术能力,只停留在28纳米。

如果台积电的南京14纳米厂开始量产了,但中芯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那中芯就别玩了。

更重要的是,年一个计划提出--“中国制造”。

年5月10日,邱慈云以个人原因请辞中芯国际CEO。

当年10月,曾在台积电、三星就职的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才开始了扩展与研发之路。

年梁孟松来到中芯时中芯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中芯本来的计划是从28纳米向20纳米进军,但梁孟松和他的团队到中芯后,决定放弃20纳米,直接进入更先进的14纳米。

年9月,中芯在上海浦东的生产线上,我国的 代14纳米FinFET工艺芯片,成功实现量产。

同时中芯12纳米技术,也已开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也已展开。

于是才有了中芯国际回A股上市,融资多亿元,投入生产线和研发。

-年,中间的6年,中芯国际没有大力投入新生产线建设和新技术研发,制程停滞了6年。

究其原因,还是台积电逼走了“大跃进”发展模式的张汝京。

6

中美之间选边站,台积电毫无犹豫

如果需要或者不得不选择,台积电毫不犹豫,在中美之间选择美国。

台积电当前营收的20%来源于大陆,但对于中美危机,台积电董事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台积电有能力应对相关的危机,台积电旗下的芯片客户能够迅速补上相关的芯片订单缺口;而中国大陆芯片企业失去了台积电之后,反而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没错,犹豫全球先进制程芯片实际上只有台积电能代工,所以台积电处于优势地位。5nm制程都排满了,没有华为,都给苹果就可以,以后还有高通,甚至传言Intel也可能找台积电代工。

台积电会帮华为和大陆,想多了。

无论是利益还是其他,华为和中国,在台积电那里,不说无足轻重,也是排名很靠后的。

台积电一脚踩灭了20年前中国芯片高速发展可能性,让自己登顶芯片帝国王座。

中国“芯”,还要痛很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ls/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