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医药上的用途甚广,

但因炮制方法不同,

功用差别悬殊,

不详加推敲。

不但影响疗效,

更有损于身体。

今天就来说下“姜家六大帅”

先从生姜的故事讲起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春秋时期,孔子曾主张:“每食不撤姜。”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会多吃,据说孔子还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现在,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姜除了改变口感还有什么功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味生姜六味药”:生姜、生姜皮、生姜汁、煨姜、干姜和炮姜的具体内容吧。

首先这六味药根据根茎的新鲜程度可分为两部分,其中较新鲜的生姜包括生姜、生姜皮、生姜汁、煨姜,而较干燥的干姜包括干姜和炮姜。

生姜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无毒,散而不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肺寒咳嗽。

此外,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生姜也是传统的治疗恶心、呕吐的中药,它通过抑制肠胃运动,松弛胃肠道肌肉,有效缓解反胃恶心等症状,有“呕家圣药”之誉。

干姜

干姜即为姜的干燥根茎。

干姜,味辛,微温,无毒。干姜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咳血。其中干姜治疗脾胃虚弱最为有效,若将干姜碾成粉、切片或切块放置粥中均有温中补虚、暖胃散寒、止咳化痰等作用。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守而不散。以四川出产者为佳。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腹痛吐泻,为温暖中焦之主药;亡阳证;寒饮喘咳

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胃,为温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功效的“四逆汤”,就以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

生姜皮

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散火除热、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辛、凉。河南出产之水姜,干后可当生姜皮用。

和脾行水消肿

浮肿、腹胀、痞满,小便不利(为五皮散中主药之一)。

姜汁

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生姜汁发汗力量雄厚,重在解表,力大而迅猛!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生姜汁冲服,易于入喉。

夏天若出现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时,生姜汁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及胸闷恶心的病人,服用生姜汁大有裨益。

炮姜

炮姜,将干姜根据照烫法用沙烫至鼓起,待表面变为棕褐色即制成炮姜了。

炮姜,味苦,微温。具有温中,止血,止痛之功,常用于阳虚失血之吐血,便血,血痢,崩漏。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及产后血虚寒凝之小腹冷痛等。炮姜的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

苦、涩,温。归脾、肝经,为黄土中炒过之干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出血证,如生化汤;腹痛、腹泻

煨姜

煨姜就是将生姜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即可,辛散达郁,逍遥散中常用。

煨姜,味辛,性温。具有和中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泻痢等疾病的治疗。一般用量为两到三片,煎服即可。清末医书《罗氏会约医镜》中亦有“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的记载,表明了煨姜治疗脾胃的重要效果。煨姜辛散药力不及生姜,但温中止呕功效较生姜好,适用于腹痛呕吐,大便泄泻等症。

张仲景的《伤寒论》共有个处方,其中63个处方用了生姜,

解表祛邪,调和营卫。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和中止呕,化饮降逆,如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汤、真武汤。

降逆止呕,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他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

《金匮要略》方,用生姜42次,干姜31次

如补虚益血,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又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阳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理中丸中,干姜与党参、白术共用,对脾胃虚寒常服很有效。

二姜丸中,干姜与高良姜配用,对肾寒呕吐有即刻效果。

四逆汤中,干姜与附子配用,其回阴通脉救逆作用更是一贴灵。

小青龙汤中,干姜与细辛麻黄配用,温脉化饮,至今是呼吸科治咳嗽哮喘的王牌。

单说干姜的应用也很有研究。

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内之阴寒,从胜阴复阳。

对寒热错杂者,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宜寒热并施。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

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另外,干姜还有温中祛寒、止血行瘀的作用。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桃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茯苓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总结一下

1、生姜皮味辛,性凉,有和中、利水、消肿之功。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陈皮同用。

2、生姜汁味辛,性微温,辛散之力较强,有开痰、止呕之功。可用治恶心呕吐不止及痰迷昏厥。外用可治疗轻度水火烫伤。

3、煨姜味辛,性温,辛散之力不及生姜,但温中止泻之效较生姜为胜。适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泄泻等症。

4、生姜走而不守,主发散风寒;炮姜守而不走,主温中止血,涩肠止泻;干姜能走能守,既温中散寒,又温中止泻。生姜常用量为1~5片或3~15g。

5、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各异。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圣药;

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最后还应注意:生姜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热证患者尤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中就曾记载:“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生活小常识(一):醋泡姜

醋泡姜做法就是将新鲜生姜切成薄片,注意姜片不用切得太厚,但一定要切得均匀。把切好的姜放到事先已经洗净晾干的瓶子里,随后把优质香醋倒入瓶中,醋一定要没过姜片并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储存。一周以后,就可以每天吃2~4片鲜姜,具有养胃、减肥、防脱发,防止慢性病的功效,既升阳气,又疏发肝气。

对于吃姜养生,也需注意“不多食”,一次吃几片就够,或切成细丝和姜末拌于凉菜中,有和胃降气,增加食欲的作用,同时有人主张夜晚不吃姜,可以参考。

另外,千万不能食用腐烂的生姜,不要迷信“烂姜不烂味”的说法。

生活小常识(二):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进入夏天,人体阳气会向肌表发散,造成体内阳气相对不足、脏腑微寒,此时常食用生姜能助阳生热、逐寒去湿,有助于夏季养生和防治多种疾病,但是食用时是有讲究的,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吃法,并选择不同品质的生姜,否则起不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还会有害健康。

鲜姜辛而温散,善温中降逆止呕,止咳祛痰,适合体虚容易感冒的人食用;

干姜辛热,除脾胃虚寒而补中,适合四肢冰冷的人食用;

炮姜味辛苦,温下焦之寒,是经常腹泻者的食疗佳品;

煨姜偏于温肠胃之寒,能温中止痛,适宜虚寒腹痛者食用;

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适合浮肿者食用。

生姜属热性食物,凡有喉痛、喉干、大便干燥等属阴虚火旺、内火偏盛的人,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因姜有活血祛瘀、行气破滞作用,故怀孕妇女也不可多食。

生活小常识(三):

姜的外治疗法

有记载用姜熬汤熏洗强身。用姜汤加醋、米酒洗浴,水温40℃,每星期1次,连续5次,每次30分钟,如觉太刺激,可以5分钟休息一下,再下水。

还有用姜汤漱口,可除口臭,治牙周炎,用生姜外擦治疗扁平疣,治疗斑秃。

有人用姜皮煎汤治小便不利。

治疗偏头痛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15分钟疼痛缓解。

治疗脚臭可用热姜水加醋、盐,浸泡15分钟。

隔姜灸,在皮肤上先放一片薄姜,再用艾灸,是针灸科医生喜用的好方法。

科普结束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学习▼中药知识、穴位图解名医分享中医知识节气养生知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