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姜姜,大不同一物三用的姜,保健养生的
文/王延群 姜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熬鱼、炖肉、做馅、烹制菜肴均离不开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酱、糟、盐、蜜加工食用,是物美价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亦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姜在作中药用的时候,可分为生姜、干姜和炮姜三种。 生姜 生姜,又名子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通常是种了一年就采收的新鲜的姜。采挖后洗去杂质,用时切片。其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呕、化痰行水、引药归经、解毒等功效。 据测定,生姜含辛辣和芳香气味的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姜油萜、姜酚、龙脑、芳樟醇和枸橼醛等。此外,生姜还含天门冬素、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等营养成分。 本品入肺经能发散风寒,祛痰止咳;入脾胃能温中祛湿、化饮宽中,散逆气,止呕吐,不论风寒感冒或水湿停中、胃寒气逆、各种原因之腹痛呕恶,服之皆效。故有“姜为呕家圣药”之说。 生姜解鱼蟹、半夏、南星毒,故半夏、南星多以姜制。常用验方举例:①治外感风寒、鼻塞流涕、头痛发热:取生姜25克,切碎,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泡饮用。②治慢性胃炎、恶心呕吐:取生姜15克,陈皮15克,水煎服,1日3次。③治百日咳:取生姜汁一酒盅,川贝粉15克,蜂蜜克,搅匀,开水冲分3次服用。④外用治风寒骨病、患部有冷感:取生姜、大葱各一半,切碎炒热,用布包好,贴在患处。注意:腐烂的生姜不可食,因其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黄樟素,食入后会被胃肠吸收并到达肝脏,使肝细胞普遍中毒变性,给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干姜 干姜,又名母姜、老姜片等,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通常是发过两次芽、生长了三年的姜。在冬季姜的茎叶枯萎时挖取,去茎叶、须根及泥土,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即可入药。其性热,味辛,入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据分析,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和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及多种氨基酸。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功效的“四逆汤”,就以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时,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 常用验方举例:①治急性胃肠炎:干姜、黄芩、黄连、白干参按等量比例配伍,研极细末,每包10克,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②治慢性胃炎:干姜9克,蒲公英30克,延胡索2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③治手足皲裂:用20%干姜酊30毫升,干姜粉5克,氯化钠0.5克,甘油30毫升,香精3滴,加水至毫升,摇匀后局部涂搽。④口服干姜粉1克,对预防晕船有良效。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炮姜 炮姜,又名黑姜、炮姜炭,为干姜的炮制品。取干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起鼓,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即成。若置火上徐徐炮至焦黑透心,但仍具块状即为炮姜炭。其性温,味苦涩,入脾、肝经,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的功效。 炮姜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可单味应用,研为细末,用米汤送下;临床用以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参、黄芪、附子等同用;若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乌梅、棕板炭同用;治脾虚冷泻不止,常与厚朴、附子同用;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姜;治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者,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 常用验方:①治中寒水泻:取炮姜适量,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米汤送服。②治头目眩晕吐逆:炮姜60克,炙甘草30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加水煎后,去渣取汁食前热服。 综上所述,生姜、干姜、炮姜实是一物三用,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但生姜含有水分,气重于味,辛散之力较强,偏于发表,走而不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水分全无,气走味存,辛散之力减弱,长于温中回阳、祛在里之寒邪,守而不走,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专于摄血,为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要药。所以,生姜、干姜和炮姜使用时要注意区别,以取得最佳疗效。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2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前沿视角九成厂家造假过硫酸氢钾类产
- 下一篇文章: 识别真假高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