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製作方法

艾條

艾條是棉紙包裹艾絨製成的圓柱形長卷,艾條主要用於艾灸,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溫灸養生是通過百草之王艾草特製成艾條,點燃後放入溫灸器中滾動於經絡或患處四周,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溫補元氣,調和氣血,潤澤面色,散發健康神采。

艾條素以洞庭長桿艾為佳,葉厚而絨多,是歷代製作金艾絨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優越,冠以“魚米之鄉”,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以其製作的上等艾條最適宜用於艾灸,歷史上深得御醫信賴,廣泛用於宮廷。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出現三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早於《本草綱目》、《內經》的珍貴醫學文獻,從而大大提前了人們對中醫艾灸的認識。通過這三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能夠窺測到遠古先民以艾條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湖南的艾灸,制艾技術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由此也奠定了湖南在制艾技術上發達的歷史地位。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因此艾炙須用陳久的艾葉,以三年陳為最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這也確有道理,因新艾含揮髮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陳艾則易燃易滅,可以減少灼痛之苦。

製作艾條的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令其軟細如綿,即成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分兩種,以上法炮製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晒,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有機制艾絨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灸歷史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它源於遠古時代,形成於商周年間,歷時幾千年。艾灸是中華國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養生的秘藏。流傳至民間後又成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黃帝內經》就有灸治未病的說法,即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艾灸身體稍感不適處穴位,治病於未然,《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艾灸養生是通過百草之王艾草特製成艾條,直接懸灸或配合溫灸器敷於經絡或患處四周,借灸火的溫熱及藥物作用,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止痛、驅寒溫中,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有獨特療效。艾灸能激發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中最好的要數蘄艾,蘄艾是名貴的中草藥,歷史悠久,譽滿中國。早在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對蘄艾推崇有加,據《本草綱目》記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蘄艾。”《孟子?離婁章》載“七年之病,蘄三年之艾”,蘄春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蘄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揮髮油含量、燃燒放熱量等都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艾品質,並且香氣濃郁,藥效獨特。蘄艾具有溫通經絡、益氣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溫中、補正固陽、清熱解毒、消瘀散結、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等功能,對風濕、胃病、高血壓、頭疼、眩暈、支氣管炎等病症有積極治療效果,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頭暈腹疼、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卵巢保養、面黃生斑以及皮炎濕疹皮膚類疾病等具有獨特療效。

主要分類

按艾絨陳放年份分為

陳艾條、艾條。艾絨陳放幾年叫做幾年陳艾條。比如經常見到的三年陳艾條、五年陳艾條。

按艾條排出的煙分為

有煙艾條、無煙艾條及微煙艾條。

按艾條的成份分為

純艾絨艾條、葯艾條。

按艾條的長短分為

長條、短條、艾炷、艾坨。

按艾條製成的形狀分為

梅花艾條、菱形艾條、艾管.

基本規格

艾條的規格有:直徑、長度、艾絨純度、中藥成份、艾葉陳放年份、艾碳粉、重量等,直徑:艾條直徑在4mm~50mm之間。最常見的直徑為18mm的,長度:艾條長段在2mm~mm之間。最常見的長度為mm。長度小於80mm的艾條,可稱艾柱、艾段。

艾絨純度

用製成1kg的艾絨所需多少公斤艾葉來定義的,一般用比例的方式來表示,艾條廠家做到的多為1:1到45:1之間,前面的數字為艾葉的重量,後面的1為1kg的艾絨。

中藥成份

就是在艾條中添加什麼中藥成份,這種艾條也可以叫做葯艾條,艾葉。

陳放年份

就是製成艾絨前的艾葉,經過陳放的時間,艾碳粉:是由艾葉碳化而成的,製作無煙艾條的原材料,重量:做成的艾條,一根的重量。

標識等級

許多賣家賣艾條時標明艾絨等級為:6:1、10:1、15:1、30:1,還有更高的比例。一般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實則很簡單,就是艾葉提取的純度,6:1就是6公斤艾葉提取1公斤艾絨,30:1就是30公斤艾葉提取1公斤艾絨,這就是艾絨的等級。等級越高,艾絨純度越高、雜質越少,那麼艾絨純度高有什麼好處呢?中醫古典書籍中有雜質多易傷肌膚,有枝梗損經脈的講法。所以直接灸身體的艾條一定要選用高品質的艾條,辨別艾條好壞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打開艾條檢視即可,或根據價格來判斷艾絨的比例,價格低的艾絨比例就低,成本就低,價格高的艾絨比例高,成本就高。

鑒別方式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T字形毛彎曲,柄2~4細胞。非腺毛1~6細胞,壁有疣狀突起。纖維束棕色,壁甚厚,有的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分泌細胞類圓形,含淡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物,其周圍細胞作放射狀排列。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於薄壁組織中。

艾炙療法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在以往的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着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修正。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受到歷代醫家與養生家的青睞。宋朝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記載“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又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的記載。艾灸,從使用者角度主要分為兩類:有煙艾條、無煙艾條。無煙艾條是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洒,拌勻後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後貯存。艾灸還要結合艾灸器,艾灸盒,主要針對穴位施灸!如果說“杏”是中醫之花,那麼“艾”便是中醫之草了。艾的藥用在我國至少有0多年的歷史。孟子曾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患了七年的慢性病,用艾三年就可治好。

艾條

用艾炙的同時,可在人體的背部用中醫刮痧、拔罐、舒經活絡精油按摩,可疏通經絡、淋巴排毒,以達到舒緩壓力、放鬆神經、調節五臟六腑的效果。充分改善氣滯血淤、腫脹酸麻,使人最大限度地釋放能量、解除疲勞,達到內外和諧完美統一的最高境界。溫灸養生在身體方面有六大功效:溫肌散寒、疏風解表;溫經通絡、活血逐疲;溫中活里、強臟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陰陽、保健防病。溫灸養生在美容方面有兩大功效。面部皮膚方面: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老化細胞代謝,新細胞再生加強,淡化色斑,減少皺紋,使膚色紅潤白嫩,延緩衰老。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瞼下垂、皺紋、延緩眼部的鬆弛老化現象,使眼部恢復光彩。

處方

艾葉g桂枝g高良姜g廣藿香50g降香g香附50g白芷g陳皮50g丹參50g生川烏75g,以上十一味,艾葉碾至成艾絨,雄黃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餘桂枝等九味粉碎成細粉,雄黃末配研,過篩,混勻。先取艾絨2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8cm、寬15c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散布上述粉末8g,將棉紙兩端摺疊約6cm,卷緊成條,粘合封閉,低溫乾燥,即得。

用法

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1、穴位艾灸: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2、局部艾熏: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鐘,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鐘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癥狀,可以用1~2根艾條熏肚臍及周圍,熏5~10分鐘,然後再到背後熏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熏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一周,口臭就會消失。

3、全身艾熏: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鐘,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艾灸

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鐘,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鐘,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家庭溫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髮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鐘,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注意事項: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滅除艾灰。艾絨易燃,在施完艾條灸後,一定要將火熄滅,避免發生火災。艾灰積壓過多時,則需離開人體吹去,避免因火灰掉落而灼傷皮膚或衣物。

溫灸方法: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雀啄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一遠一近,迴旋灸: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上方2-3CM處,左右移動,往返迴旋。

注意事項: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艾灸,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接觸冷水,不洗手、洗澡,溫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飯後一小時內不宜溫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過飢、過飽、酒醉禁灸;身體發炎部位禁灸。

禁忌症:當然,艾灸也有禁忌證,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艾灸,比如大醉、大怒、大驚、大喜、過勞、過飽時禁灸,皮膚過敏者、孕婦、婦女月經期間不宜艾灸,有熱性病、陰虛陽亢以及邪熱內積的人不宜艾灸,所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施灸。如果在艾灸中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噁心、心慌出汗、顏面蒼白等癥狀也就是暈灸時,應立即停止施灸,開窗通風。如遇溫度過高有熱燙感,應及時停止或增加艾灸的距離,以免灼傷。

臨床治療急性腰扭傷

中醫好輕鬆艾灸療法、癥狀:本病發生突然,有明顯的腰部扭傷史,嚴重者在受傷時腰部有撕裂感和響聲。傷後腰部立即出現劇烈的疼痛,當即不能活動,疼痛呈持續性。也有的當時並無明顯的疼痛,可以繼續工作,但休息後或次日出現腰部疼痛。表現為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挺直,行走不利。

艾灸操作方法:取穴:腎俞、大腸俞、氣海、委中穴灸法:採用針後加灸法。針刺後,用艾柱灸腎俞、大腸俞、氣海穴中的1-2個穴位。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糖尿病

艾灸療法、艾葉,。

選穴:

主穴:

關元、氣海、胰俞(既胃管下俞)、三焦俞、陽池、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

多飲:肺俞;多食消疫:中脘、足三里、胃俞;多尿:命門、腎俞、中極。

操作方法:

使用溫和灸療法,每穴15-20分鐘,每日1-2次,10次1療程。

凍瘡

選穴:

主穴:

局部阿是穴為主、氣海、膈俞、血海,

配穴:

腰膝酸軟:腎俞、腰陽關、大腸俞;

少食乏力:脾俞、胃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

先在凍瘡局部揉按5分鐘,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

上肢或耳朵部位:

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

下肢部:

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複發,大蒜搗爛,敷患處,隔蒜灸,每穴反覆5次。

主要穴位腹部穴位

肚臍:

又稱神厥穴。用鹽把肚臍挖謙。然後把薑片用牙籤戳成很多小洞揭在上里,用艾灸熏烤。它起到溫中集冷天感化。

關元穴:

神厥穴下四指處,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及尿路熏染,功效性質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虛弱,暈厥,戚克等。並有強健感化。艾炷灸7-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

氣海: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即肚臍與閉元穴之間。主治繞臍腹痛,水腫飽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年夜便欠亨,泄痢不由,癃淋,遺尿,遺粗,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實憊,形體羸肥,四肢累力。婦科疾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收育不良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首要穴講之一。痛,腹脹,嘔順,反胃,食不化;腸叫,鼓瀉,便秘,便血,脅下脆痛;喘氣不行,掉眠,凈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大,子宮脫垂,蕁麻疹,食品中毒。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腿部穴位

足三里:

與穴時,由中膝眼背下量4橫指,在腓骨取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便是。"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痛苦悲傷的時刻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辰要同時往上方用力;腹部正中呈現沒有適,便需求"理中",只用往內按就好了;小腹正在肚背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圓用力,那叫"理下"。

人體穴位、(兩)太溪穴:

內踝前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面凸起處。當代經常使用於醫治腎炎、膀胱炎、月經不調、遺精、遺尿、牙齦炎、踝樞紐扭傷等。配大陵、神門、太沖、志室主治得眠;配尺澤、魚際、孔最主治咯血;配氣海、三陰交、志室主治滑精,腹溜穴:太溪穴上兩寸。補腎益陽,溫陽利火。主治泌尿死殖體系徐病:腎炎,睾丸炎,尿路傳染;小女麻木後遺症,脊髓炎;別的:功用性質宮出血,腹膜炎,痔瘡,腰肌勞益。

背部穴位

大椎穴:

現代常用於醫治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小兒跳舞病等。配直池、列缺、風門主治感冒;配後溪、間使主治瘧疾。

風門穴:

取穴時凡是採取正坐或俯卧姿式,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晨向大椎下的第2個凸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間,閣下各2厘米擺布的地方(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風門穴的主治疾病為:傷豐、頸椎痛、肩膀酸痛等。

其他相關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馬上洗手,益用熱水,50度左右即可。如非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鐘可以着涼水,但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如果想懷孕,灸後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因人而異。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飢。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於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於睡眠。

8.艾灸後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鐘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再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癥狀就會消失。

10.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麼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象。在艾灸過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麼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不可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有無返病現象均屬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實踐證明振海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推廣的7年金艾,灸法用於長壽保健是簡便而又切實可行的,實為促進人們健康長壽的一種良方。

歡迎訂購電話:

5203122

——山野一僧,娑婆一經!

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公眾_

恭請藥師茶聯繫電話: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白癜风哪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