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方,专调脾胃不适调理脾胃虚弱的经
承正堂亚健康调理中心秉承守正创新: “一通、二灸、三调、四补、五养”特色的个性化调理理疗方案, 秉承《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以“未病防治、已病调养,辨证论养,整体观”为出发点,安全!科学!有效!个性化!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同体质的常见临床表现和中成药:1、气虚体质——疲惫不堪——可用四君子汤、阳虚体质——手脚怕冷——可用右归丸3、阴虚体质——皮肤干燥——可用六味地黄丸4、痰湿体质——肥胖出油——可用二陈丸5、气郁体质——闷闷不乐——可用逍遥丸6、湿热体质——口干口苦——可用清热祛湿颗粒7、血瘀体质——容易长斑——可用八珍益母丸8、特禀体质——容易过敏——可用玉屏风散治上热下寒: 黄芩5g,干姜3g,半夏6g,黄连g,党参6g,甘草3g!坚持泡水喝! 食疗方,专调脾胃不适最近,不少粉丝在后台留言说:进入炎热的夏天后,一直没胃口,看到什么都不想吃,有时肚子还胀胀的,嘴巴也有点寡淡,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在中医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 “食欲不振”, 但它其实是一个表象症状, 很大一方面是因为 脾胃虚弱或受损,运化不佳所致。 那么,脾胃不好会有哪些表现? 不思饮食,食欲不振, 吃了不易消化,多纳则饱胀,嗳气时作, 大便溏薄,有不消化的残渣菜叶,大便散, 或有闻食则恶心欲吐者, 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面色黄白少华,肌瘦不荣,胃纳欠佳等。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滋养着五脏及整个机体的运行。一旦受损,不仅机体吸收不了营养,更会累及其它脏腑,导致多病减寿,小到感冒、大到肿瘤,都与它有关。所以这个时候的首要任务就是健脾和胃。 日常如何养护脾胃除了少食生冷食物,规律饮食,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食用一些 健脾养胃的食物进行调理。 说到日常养护脾胃的方法,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故事。 据说慈禧太后非常爱吃, 甚至逛御花园都要带着厨子。 她常年嗜食油腻肥甘, 因此,脾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导致不思饮食、消化不良、 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 经众太医研讨认为:该给老佛爷补脾益胃, 因此专门为其研制了八珍健脾糕。 吃了此糕几天后, 老佛爷的病状竟消失了, 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 从此,这个糕便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 不管有病无病,总让御膳房做此糕食用。 后人还将它誉为“千古养生第一糕”。 ▲专家介绍八珍健脾糕 很多人都知道八珍糕养脾胃的效果好 但苦于制作工艺复杂,难以实现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款 现成的,既能当点心吃 又可以健脾和胃的八珍糕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 宫廷秘方,屡有奇效八珍糕,首见于明朝《外科正宗》后在清代乾隆40年左右,御医将八珍糕增减药味,调整分量,在茯苓、芡实、薏仁、白扁豆等基础上,加以人参、米粉等药食两用的食材,按比例搭配,研成细粉,充分混合后,制成了清宫特有的糕剂,并使其功效提升了一个大大的层次。很受皇家推崇,脾胃不好,就吃这个。《清宫配方档案》对其记载: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之方,扶养脾胃为主,屡有奇效。千年养生第一糕,便自此流传了下来!八珍糕中,都为药食同源的药材,大多有健脾养胃、调节体质的作用。《本草从新》对其描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中医讲: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也是清除体内湿气的根本所在。特别是对体虚多病、易感冒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先调理脾胃。脾胃气血疏通了,体内的湿气自然就能排出体外,脏腑功能也能得到调节,体质得到改善三高、脂肪肝等疾病也能得到缓解因此,八珍糕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沿用至今北京卫视《养生堂》的多位专家也多次推崇八珍糕用以健脾养胃乾隆吃了它近50年据清宫医案记载,乾隆从41年开始,多次频繁服用八珍糕,暮年至故也频用此糕,意在加强补气健脾。也就是说,乾隆帝从开始吃八珍糕后,药膳养生中就几乎没有离开过八珍糕。这一吃就将近50年,足见其对八珍糕的重视和钟爱。现代科学实验也表明:八珍糕能增强胡萝卜素的吸收水平,又能提高木糖排泄率,从而改善脾虚、小肠吸收功能,帮助消化坚持食用,慢慢你就会发现:少生病了,皮肤变好了就连肚子上的游泳圈也渐渐消失了人更有力气、更精神了!御方精华,配伍精纯宫廷御方虽好,但相较而言现代人吃得多而油腻,又缺乏运动不能一以概之堂方·八珍糕团队,为改善口感与效用在宫廷配方的基础之上,改良配方加入了小麦胚芽、山楂、干姜、甘草等调和诸药,加大消食通腑,健脾通胃等效用又用植物油代替猪油,适用人群更广道地用材,匠心工艺如今市面上的八珍糕比比皆是 真正能起效用的可能少之又少 其实,古今医家都喜欢使用道地药材 其品种优良、炮制考究,疗效自然更突出 堂方·八珍糕,秉承匠心工艺 人工把控每一个细节 保留食材本真风味 从全国各地精选11味道地药材 东北人参,安徽茯苓、芡实、干姜 河南山药,湖南莲子,云南白扁豆 贵州薏仁,山东山楂、内蒙甘草 郑州麦芽,按科学组方,精准配伍 调理脾胃虚弱的经典配方,仅仅3味药是不是你瞧病时,中医大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脾胃虚弱。 可以说,现在相当多数人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的原因何在呢? 1、你的“怪”饮食,正在伤脾中医认为:脾为中土,主斡旋心、肝、肺、肾四脏。一旦你不管辣的、麻的、热的、冰的“怪”食物,都一股脑的塞进胃里,丢给脾来运化。脾是十分柔弱的,那么,总有一天,脾胃会被伤害的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出现虚损的症状。不仅如此,长期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发生。脾为百病之源也。、你的“坏”情绪,正在伤脾有人会觉得很疑惑,饮食不当伤脾胃,这不难理解,与情绪有何关系呢?首先,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形容一个人性格好,会说他“脾气好”,而不是说“肝气好”、“肺气好”呢?这是因为从中医理论来讲,脾的气机是最温和,最柔和的,也可以说没有什么个性。脾的角色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没有棱角,八面玲珑,调和着五脏六腑的矛盾。因此,性格好,才会用“脾气好”来形容。正因如此,一旦身体的气机发生变化,最温和的脾便会首先受到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肝了,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肝克脾。当你不开心,不放松,变得压抑,愤怒,忧虑之后,整个气机便开始凝滞,运行迟缓,甚至郁结在某个关键节点。脾气也不再柔和,跟着肝气的变化或急躁,或凝滞。脾胃虚弱的两大原因就是饮食不调、肝郁气滞。枳术汤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枳术丸的妙处,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院痞结,谷少肌消焉”,可见脾胃虚弱定会影响食欲,而用上枳术丸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枳术丸: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制作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约6g)。如果觉得用量比较大,也可以煮枳术荷叶饭来吃。枳实9克、白术15克、荷叶1张、米饭克。白术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物,因为它的形状像如意一样,像云卷一样,非常漂亮。而且白术的颜色发黄,是补脾的,闻其味,也非常香,在中医里地位很高。白术,是一个温燥的药,它为脾所喜,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的需要,既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状况,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邪内阻的情况,它是既能够补虚,又能够祛邪的一味药。提到枳实,我们就会想到朱丹溪说的“能冲墙倒壁,滑窍破痰之药也”。可见其力量威猛,能够消实痞,破坚积,除胸胁痰癖。最常用来治疗心下痞,也就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而导致痰湿停滞。枳实消痞,可以作为打开痰湿下行的开关,能够消食痞破坚积,除胸腹痰癖。荷叶虽平淡,但厉害的医生用到了点子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你看荷花、荷叶生于淤泥之中,却能长出干净的莲花来,出淤泥而不染,它就有升清的作用,也就是“升发脾气”。荷叶裹烧饭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米同煮为饭,荷叶和大米一起吃,既养胃气,又升脾气,能用鲜荷叶,当然最好,没有鲜荷叶,也可以用干的荷叶,但不能是枯黄的。用这样的米饭和事先加工好的白术枳实的药末,一起反复捣匀,搓成梧桐子那么大的药丸。把药专门做成了米饭丸子的样子——”饮食入胃,营气上行“,人吃了米饭就会生胃气。当然也可以简单一点,把枳实和白术的药末直接拌在米饭里煮,或是用煮熟的米饭再包上这些药材,做成枳术荷叶饭来食,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使用。对于这个方子,清代名医徐大椿盛赞,“此健中消滞之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民间汪阿姨教我的这16张方,使我受益终生!“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 “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证,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 “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 “我用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 “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 “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譬如我使用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 当归芍药散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 香苏饮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 左金丸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 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时用这个成药得以有效地治疗。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我可以举许许多多的例子来证实。譬如二零零二年的暑假,单位组织我们到海南岛旅游。在途中,一个女同事突然出现腹痛,司机不得不中途停车。车门一打开,她箭一样冲下车,十来分钟以后才上来,一脸的痛苦面容。上来后汽车刚刚准备开动,她又大叫起来,又一次重新打开车门,好几个女同事就陪她一起下去。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时间,几个同事左右搀扶着她从路边的草丛中出来,脸色惨白,还没有搀扶上车就痛苦地重新折回草丛中去。全车的同事都是医务人员,大家都已经猜到这个女同事一定是患了急性肠炎,然而周围是大海、沙滩与丛林,医院在哪里,个个心急如焚,什么旅游啊,休闲啊,全被这个女同事的腹泻一事搅黄了。 我想她突然腹痛、腹泻,又加上拉了一次又一次,肯定有里急后重,所以具备香连丸的方证,就马上从身边的手提包中取出一瓶香连丸,叫人向草丛中的这个女同事送去,让她用矿泉水把一瓶盖量的香连丸马上吞下。过一会儿,这个女同事走出了,虽然体力差一点,但是已经没有痛苦的病象了。她看见大家担心的样子,就说:“好了,好了,全都正常了,大家上车吧!”大家就像看一场魔术表演一样,禁不住欢呼了起来。 “这个香连丸太神了!”这个女同事笑着对我说,“吞下去不到两分钟,肚子就不痛不泄了,元气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虽然司空见惯香连丸化险为夷的功效,但是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你急性肠炎的治愈,不仅仅是药的问题,主要是方证相对应,才能取效。” “你怎么知道我会腹泻啊,中药丸都已经带在身边了。”这个女同事一脸的笑容,开起了玩笑。“古代中医师身边都要随身携带一些急救的中成药以备意外,”我说,“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这次出门旅游也带了几种中成药在身边,我还把针灸的工具也带上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诊治。刚才你服用了香连丸如果还没有效果的话,我会给你针灸、刺血、拔罐,同样可以止痛止泻,恢复健康的。” 刚才给这个女同事的诊治,既没有按脉望舌,也没有玄奥的理论指导,就是使用方证相对应的疗法,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多好啊! 当听到这个女同事对中医药疗效的由衷赞叹时,我一下子就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在青山村的这个山坳里,第一次聆听汪阿姨讲叙香连丸使用经验要点的情景。 听汪阿姨讲香连丸的使用目标,当时只是感到简单好学,容易记住,还没有想到它有如此效果。“汪阿姨,请说说平胃散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我使用平胃散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 “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一般用三仁汤;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料煎煮成汤剂;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汪阿姨意犹未尽,继续补充。汪阿姨讲的内容很具体,很实用,又很好懂,我把它仔仔细细地记录了下来。她戴着眼镜弯着腰在我的身边看我一笔一画地写。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 “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涨,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贴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我听了以后佩服地不得了,想不到中医也可以如此处方投药。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的?” “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我不知道张简斋先生是谁,但是一定是汪阿姨心仪的一个名医。“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谁?” “张简斋先生是南京名中医,”汪阿姨说,“当年民国诸多达官名流如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何应钦、陈诚、程潜、谷正伦等都求诊于门下。一九四六年,我居住南京,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简斋先生,他为了病人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当时诊务很忙,门人很多。然而听说我一个弱女子却喜欢岐黄之术,又出生于中医世家,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就感到十分好奇,与我交谈之后,认定我具备学习中医的素质,就同意我到他家学习。不过他要我先在随翰英医师的‘南京国医传习所’学习三个月以后,再到他家中侍诊。可惜我在张简斋先生家侍诊的时间不长,一共只有半个月,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了这次机会。”原来如此,汪阿姨曾经受过名家指点,所以有这般的见识。 “张简斋先生外貌长相怎么一个样子?” “张简斋先生平易近人,谦恭和蔼,但是身材瘦矮,貌不惊人,右脚还有点儿跛。” “张简斋先生的家住在南京的哪里?是怎么一个样子?” “张简斋先生当时家住在鞍辔坊,房子很大,所以他就在家中看病。他的客厅布置得特别的典雅朴素,墙壁上挂着一幅陈立夫先生亲书的对联。” “汪阿姨,你还记得陈立夫先生撰写的对联的内容吗?” “张简斋先生说,对联的内容是他自己撰写的,只不过请陈立夫先生代为书写一番。对联的上联是:‘不谏往者追来者’;下联是:‘尽其当然听自然’。”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 “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 “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阴道炎等。” 她一口气讲出了诸多病名,好几个病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 “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我随便一问,引出了汪阿姨的诸多话语。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如实摘录不误。等到后来阅读《金匮》时,才发现汪阿姨讲的都是符合经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治疗有慢性腹泻的疑难病患者,这一个张简斋先生的心传之秘法,更使我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有一个我哥哥的同事,”汪阿姨说,“是个矮矮胖胖的军需官员,满面红光,体重两百五十多斤。他是来要求张简斋先生帮他减肥的。还是我领他去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跟随张简斋先生侍诊。张简斋先生只问他一句话,他点点头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的用量是一两。服药以后就有效,后来原方稍作加减,连服两个月,体重减少了三十斤,多年的慢性肠炎也随之治愈。”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问他一句什么话?” “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 我其实心里也有数,那一句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只是为了核实一下才多问了一句。 张简斋的经验经过汪阿姨的转述,一直到我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前前后后已有六十多年了。从临床明显的疗效中,可见方证相对应的方法简明可行。临床经验丰富的张简斋先生可以望而知之,举手取效;愚钝如我也可以通过“有是证,用是方”探索着一步一步地前行。 在汪阿姨家中学到了这么多东西,我心里的高兴无以复加。临别时,我以感谢的眼光看着汪阿姨明亮的眸子。 我回到家,没想到阿骅表兄也正在我家,他与父亲一边饮茶,一边聊天。我对他们讲了刚才与汪阿姨的一场谈话,父亲也肯定了汪阿姨的诊治水平,为她不从医而感到叹息。 “汪阿姨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同时也见过大场面,所以能在‘田螺壳中做道场’。”父亲叹息道。 “阿大,你们认识多久了?” “我认识汪阿姨已经二十多年了。”父亲说,“那时候我在南京工作,你外公一家人也都住在南京。我就是在你外公家里认识汪阿姨的,说起来还是远房的亲戚。那时候汪阿姨的丈夫在大学教书;她的哥是骑兵学校的校长。汪阿姨知书达理,虽然涉及中医不深,但是心性聪慧,对中医临床有一定的领悟,她的中医心得可能得益于张简斋先生。这是因为汪阿姨哥哥患严重胃病,天天清晨呕吐清水,张简斋先生用二十帖的苓桂术甘汤把他治愈的。因为这个缘故,汪阿姨哥哥后来就恳求张简斋先生带教汪阿姨。” “阿大,你认为她的中医诊治水平怎么样?” “汪阿姨的中医水平很不错的,”父亲说,“我们家刚搬迁到这里的那段时间,我的老胃病又发作了。病情是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嘈杂不适,食入胀满。我给自己针刺疗效不明显,试着服用香苏饮一帖,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炙甘草一钱,一共五味药。但是服后无效,反而更加嘈杂。思前想后就转为小建中汤,连服了多贴也无效。后来我与汪阿姨偶然之间谈起病情的纠缠,她劝我服用香苏饮加味,就是加上姜、枣、参。我根据她的所言,开了二帖方子,服药以后非常有效,二帖服后,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真使我刮目相看啊!” “阿大,你还记得方子的药物吗?” “记得,一共只有八味药。”父亲说,“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党参三钱,大枣三个,干姜二片,炙甘草一钱。” 为什么父亲使用香苏饮无效,而经过汪阿姨加上参、姜、枣就有效,真是奇妙无比啊。 一段令人难忘的经方故事 作者/娄绍昆 渔民陈金平家和夏成锡家是前后屋,他由夏成锡带来我处就诊。陈金平的诊治经过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方故事。 陈金平那年四十三岁,中矮个子的脸上暗黄不华,他有过乙肝病史,血压持续波动在00/mmHg左右,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两年来服用种种中西降压药物,疗效平平。 刻诊见其全脉沉细,舌质淡,舌苔白,颈项强,头晕,口干口苦,胸胁苦满,小便不利而黄。腹诊发现,右胁下压痛明显,右腹直肌强急压痛,气上冲胸,脐周时时悸动。大便的情况有点反常,在家大便溏薄,一日三四次,出海以后在渔船上大便就变得正常。他的病证应当是水饮阻滞于少阳部位,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十帖。 医院中药房抓药时,中药房的邱老先生认为,高血压病都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处方中的桂枝、干姜等辛热药物动火伤阴,不敢贸然抓药。并说:“虽然药方是娄老师开的,可药是我抓的啊。如果喝下去出事了,我也有责任。”陈金平听了有点害怕,就空手回来了。 医院就在学校附近,它是一个医院,设有中药房。我开的中医药处方都是到它那里抓的药。中药房的邱老先生消瘦清癯,精明干练,既有丰富的中医药经验,为人又热情正派,医院还是在周围老百姓中都颇有人缘。他家住在离状元桥附近的蒲州村,他的一个兄弟是国民党集团军司令邱清泉,另一个兄弟是共产党高级干部邱清华,由此他也成了一个传奇色彩的人物。 由于邱老先生从小到大所学到的中医中药理论和我的经方医学理念不完全一致,所以对我处方中的药物时有议论,这种议论纯粹是医学观点的差异,对事不对人的。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亲密,在我内心还是非常尊敬他的,我时常向他请教中医药学方面的知识。 陈金平被邱老先生说了一顿以后就回来了,他不好意思来问,就叫夏成锡来问个究竟。 我对夏成锡说:“中医是辨证论治,不是辨病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其实是寻找不到任何原因的高血压的体征。它仅为整个疾病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疾病的全体。高血压是某种原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病因。所以降血压的药物只能控制住血压,而不能治愈疾病。现在我认为,病由水饮滞留少阳而成,因而和解少阳,逐除水饮为治疗此病所必需,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疏导少阳逐除水饮的首选方。我劝他大胆服用,但是决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陈金医院,把我的意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邱先生。邱先生为人宽容、厚道,虽然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还是抓药给了他们。不过他说,为了病人的安全起见,处方的药量减半,先服三帖。陈金平也认为这样很好,就先服了药量减半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三帖。 服药后并没有什么异常反应,就按原方药量再抓十剂。连服十剂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后诸症大减,血压降至正常。后来血压一直保持在/75mmHg左右。 这个富有故事性的经方医案,在状元桥渔民之中有很大的反响,为我赢得了不少的名声。 这个病案使我更加确信,中医治病不应该为西医诊断而定的病名所束缚,也不应为常规成见所左右,中医师应该辨明六经与方证。不然的话,医师的头脑在辨证之前就抱有成见,被许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怎么能够客观如实地面对千差万别的病人与病症呢?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健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iangjianga.com/gljtx/8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腌糖蒜时,最忌用醋直接泡,多加3味,糖蒜
- 下一篇文章: 蒸梭子蟹别只用姜,渔民多加1味,保证梭子